新北市瑞芳山區發生20名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造成11人受傷,2人失去呼吸心跳,甚至施救過程中另有3名消防隊員也在救援過程遭受蜂螫。而在急診,被虎頭蜂螫的個案時有所聞,但如果被虎頭蜂螫要怎麼樣脫離險境?

台灣虎頭蜂有7種 其中3種能避就避

急診科醫師翁梓華指出,台灣本土虎頭蜂有七種,為威氏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和黑腹虎頭蜂,其中的三種要特別注意,如果看到要儘量繞道而行:

1、黑腹虎頭蜂:雖然個頭矮小,攻擊性卻很強,廣泛分布於淺山至中海拔,由於全身黝黑,遠遠看起來很像螞蟻,如果樹上或是土穴看到蜂巢,上面趴滿像「螞蟻」的樣子,基本上就是他們。

2、黃腰虎頭蜂:這類的虎頭蜂則是腰部有一段是黃色的,雖然性格相對溫馴,由於棲息地大多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常常會以人的屋簷、窗台、近郊附近的草叢、樹木為家,離人類活動範圍近是這類虎頭蜂容易螫人的原因。

3、黃腳虎頭蜂:這類的虎頭蜂腳是黃色的,分布範圍也大約是淺山至中海拔,由於腳是黃色的不太明顯,遠看就有點像是沒有腳的昆蟲,攻擊性次強,也是本次案件的主角。

911月是虎頭蜂螫高峰期 應特別注意

虎頭蜂的習性跟一般的蜜蜂不太一樣,他們在一年度,主要會分成三個蜂巢成長階段:

12-4月蜂王繁殖期:蜂王單獨築巢,在選定的地點開始繁殖下一批虎頭蜂班底,這時候通常虎頭蜂的活動範圍都在蜂巢內,不太會螫人。

5-9月蜂群壯大期:這段期間,由於第一批的虎頭蜂班底已經成熟,虎頭蜂的進食、築巢等等都已經有班底,蜂群開始進入快速擴增期,但這段期間,活動範圍是在蜂巢附近,其實不太會被螫。

9-11月蜂群裂變期:這段期間,由於原本的蜂巢已經乘載不了太多虎頭蜂,虎頭蜂們會帶著新的虎頭蜂王另覓蹊徑,這時候虎頭蜂活動範圍最廣,也最容易造成螫人事件。

遭虎頭蜂螫 利用4招自救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翁梓華分享,避免虎頭蜂螫,永遠是最好的防範辦法,特別是在9-11月的蜂螫高峰期,遠離虎頭蜂巢穴,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不幸遭到蜂螫,以下提供給大家「通則」,民眾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自救:

第一步:儘速移除螫針

蜂螫可以粗分為一般蜜蜂螫以及虎頭蜂螫。虎頭蜂螫通常不會有螫針殘留,但一般蜜蜂殘留在皮膚的螫針上,往往會伴隨有毒囊,而毒囊如果沒有及時移除,殘留的毒囊上還會收縮,持續地將毒液注入身體內造成更大的皮膚發炎反應,而通常蜜蜂螫針都不深,所以第一步就是用衣物即可拍落螫針。

第二步: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

由於蜜蜂是群居性的生物,會有「追擊」的傾象,同時殘留螫針會釋放蜜蜂的費洛蒙,會引來更多的蜜蜂群起而攻之。通常一開始被螫,人還不會立即失去行動能力,往往是後續被追擊的蜂螫,才會讓人失去行動力,因此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會是避免後續被更多蜂螫得最好解方;一般來說,蜂螫追擊距離大約都是10公尺到100公尺不等,稍微移動,就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第三步:腎上腺筆

部分的人對於蜂螫會產生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甚至演變成喘、呼吸急促、休克等,這時候,即時性的使用腎上腺筆(Epipen)可以救命,對於如果常常在戶外活動的人,特別在這個季節會建議可以準備一支在身邊。

第四步:冰敷

被蜂螫的地方往往會疼痛或是非常癢,冰敷可以大幅度減少身體細胞激素,像是抗組織胺等等物質的產生,可以緩解蜂螫的不適,同時達到消腫的效果。

 

而在蜂螫自救處理完之後,翁梓華建議,還是要前往急診評估,由急診醫師協助打破傷風疫苗,同時可以協助開立一些抗組織胺的藥物以及皮膚塗抹的藥膏。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蜂螫釀2死9傷!急診醫教「預防6大招」 穿太鮮豔、尖叫都是大忌
·蜂蜜熱量不低!醫曝「2吃法」都錯了 易腹瀉、1歲以下寶寶也別碰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