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福島核能發電廠廢水、國內對於海洋水產品以及鹽產品之安全引起大眾矚目及危害擔憂。僅就此福島核子事故排放含氚廢水的情況,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特別提出以下5大觀點說明與建議:

1.含氚處理水的來源:2011日本福島核事故後,福島第一核電廠核反應爐廠房因地下水的持續流入,導致了汙染水的產生。日方目前處理方式為將汙染水經過多核種去除設備(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 ALPS)將高危害之銫、鍶等等62種元素去除的淨化處理後,將此含氚之處理水使用海水稀釋至氚濃度大幅低於管制標準後進行海洋排放。

2.科學評估及監測:國際上核子裝置的設置、運轉、歲修、除役、以及相關事故後處理,皆須接受該國以及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等進行科學的評估與監測。根據IAEA於今(112)年7月4日公布的整體評估結果,認為日方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排放作業對民眾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相當有限。

我國原能會亦籌組專家觀察團赴日實地考察,檢視其排放安全標準、ALPS效能、異常狀況應變程序、海域監測計畫、輻射影響評估及資訊公開機制等,亦認為日方排放作業尚能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3.食品疑慮:民眾大多數疑慮來自於ALPS多核素去除裝置處理後是否能夠完整地除去較高危害的相關核種;根據目前監測數據顯示,經妥善處理之含氚處理水,除氚以外之較高危害的相關核種均為無檢出之低限值。

氚元素的生物半衰期約為10天,大部分以水的形態存在,在生物體內會透過代謝排出體外,目前科學證據認為在人體內並無積累或濃縮;以風險係數而言,氚對人體的影響低微。而對於海洋水產品以至於海鹽,以目前證據顯示,其存在的濃度是極低的,對於日常食用是無須擔心健康危害。國內管理機關原能會、農業部,醫界及學術界皆會持續為大眾健康把關。

4.公開透明:對於核能事故後的處理,透明度、公開性和科學性是至關重要的。福島含氚處理水排放乙案,需要各界不斷地監測和評估,以確保排放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危害。

考量日方排放作業將長達30年以上,學會建議我國主管單位仍應持續密切注意其排放作業,要求日方針對排放的異常和意外狀況妥善做好應變作業規劃。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亦將應用對核能安全和輻射防護的專業知識,持續關注後續排放情況的發展,並即時向公眾提供準確的資訊,以減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誤解。

5.風險溝通與教育:對於民眾來說,輻射是個相當抽象的概念,同時其所衍伸的風險與健康評估亦難以量化為具體數據讓人明瞭。在此期許政府、學術界和媒體加強對公眾的風險溝通和教育工作,提供客觀、科學的資訊,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核輻射的相關知識,而非對於未知的恐懼做出盲從之行為與決策。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日本排放核汙水,導致鄰近各國囤鹽潮,別因此攝取過多鹽分,否則恐引發5種疾病
·日本福食入台!吃到輻射污染食品會怎樣? 專家授「自保方式」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