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持續蟬聯41年冠軍,去年奪走51,927條寶貴生命,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4.9%。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

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乎無症狀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不論是排名第一的肺癌,還是死亡率有成長趨勢的3種癌症(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雖背後致病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發展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若無定期健康檢查習慣,當發現時多半已是晚期,已錯失治療先機,這也導致整體死亡率大幅增加。

沈彥君表示,以肺癌來說,最常見的肺癌種類「肺腺癌」,生長速度較慢,只要早期發現存活率其實很高,若在第一期就被發現5年存活率能到達90%以上,如果是等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存活率僅剩10%。而過去大多數人認為肺部檢查,可用胸腔X光攝影即可,但因其敏感度較低、檢查盲點也較多,很難發現肺癌早期異常病灶。

國健署也在去年7月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具重度吸菸史者及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2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也指出肺癌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

但有鑑於台灣肺癌發生率年年增加,除了符合國健署補助族群之外,像是長期處於二/三手菸者、工作環境長期接觸化學物質(石棉、鈾、銘、鎳等)、長期接觸油煙的主婦或廚房工作者都屬肺癌高危險族群,最好主動為自己安排LDCT篩檢。另外,沈彥君針對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三種癌症做進一步說明及檢查建議。

男性專屬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為男性專屬癌症,好發於6080歲,常見致病成因包括荷爾蒙、高脂飲食和家族遺傳等。生長速度比其他癌症來得緩慢,早期發現不易,容易被當作良性攝護腺肥大而輕忽,常見等到轉移至骨骼,引發下背痛,或是無法舒緩莫名長期疼痛才開始就醫檢查。

攝護腺癌常見篩檢方法,沈彥君醫師建議可利用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血液檢測,50歲以上男性建議每年安排一次PSA檢測,確認數值是否在正常範圍,若數值異常上升,建議搭配攝護腺磁振造影檢查(MRI)進一步評估攝護腺是否有腫瘤,或至泌尿科就診安排切片檢查。

癌王之稱:胰臟癌

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等。發生率不高,但因不易察覺,等到有明顯症狀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此時癌細胞往往已侵犯到鄰近組織或已轉移,這時候才可能出現像是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不適,而這些症狀也容易被誤認為腸胃問題,拖延治療時機。

沈彥君提醒,胰臟位處身體中央,在胃後方的後腹腔位置,若健康檢查只靠腹部超音波檢查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以零輻射磁振造影(MRI)進一步檢查,才能一窺胰臟的全貌。

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卵巢癌

卵巢癌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晚婚、晚生子的人或不生育的趨勢增多,都有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早期的卵巢癌大多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如:腹脹、脹氣、噁心、易飽足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

沈彥君建議,超過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高危險族群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一年安排定期檢查。目前針對卵巢檢查常見的方法包括:骨盆腔超音波和腫瘤標記CA125檢驗,也可再加上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檢查。

延伸閱讀:
健康檢查發現膽固醇超標別擔心,在用藥之前,先做1件事,有機會可以逆轉
有症狀已晚了!醫點名「5類人」最易被卵巢癌盯上 未生育、小腹突然變大當心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