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因為疫後許多政策鬆綁的關係,吸引許多民眾參加,走完長程的遶境之後,各大醫院會出現一波腳痛的病人,這多半是因長時間走路及站立而產生不適,常見症狀主要分為腳底、腳踝與小腿三部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張訊指出,腳底大部分是走久了出現疼痛感,主要為足底筋膜炎。大部分人的腳底為弓型構造,有一條足底筋膜,類型弓弦的功能,具有彈性,可能因年紀增長而逐漸失去彈性,或是走太久而彈性疲乏。通常腳跟疼痛較多(約70%),有30%則是痛腳底的前段。

選對鞋子防止足底痛

建議這類病人,要靠鞋子來減輕腳底壓力,挑選鞋子重點如下:

1.氣墊鞋:鞋底厚一點,減少著地的壓力。

2.鞋尖側面看起來略翹:稍微可緩衝著地的壓力,起步時不需太用力。

3.鞋底內側加足弓墊:腳是弓型,踩地時前後都貼地,中間部分卻懸空,踩地時可能拉扯到足底筋膜,可靠足弓墊來緩衝。至於足弓墊該怎麼選?因人而異,不是貴就好,判斷標準是足弓服貼,手指伸不進去,像踩在沙灘裡,有助分散足弓壓力。而扁平足或高弓足,可能需要特別訂製。

4.鞋背軟硬適中。

兩側較高的鞋子能防韌帶發炎

腳踝類似避震器的功能,側面不太能動,韌帶很容易受傷,像是有人打籃球「翻船」,就是扭傷韌帶。遶境長時間走路,腳踝兩側會疼痛,多半是韌帶發炎。醫師建議選擇兩側較高的鞋子,如籃球鞋,兩側包覆性高,比較不會拐到。試鞋時,鞋跟後方要能伸入12根手指,側面則要緊密。注意鞋子後方不要太高,以免卡住阿基里斯腱,腳跟容易磨破皮。

此外,可觀察自己穿很久的鞋子,鞋底磨損如果歪一邊,表示腳著地時偏向那一側,多數人都是內翻,鞋跟外側磨損較嚴重。已經磨損到歪一邊的鞋子就不要再穿了,很容易拐到腳。

穿彈性襪預防鐵腿

小腿主要是俗稱「鐵腿」的問題,多半是因靜脈曲張。遶境的信徒很多是5060歲,除肌肉痠痛,可能原本就有靜脈曲張或栓塞問題,遶境建議量力而為,以免受傷。

遶境一走就是300多公里,扣掉休息、睡眠時間,平均每小時走56公里左右,建議每小時要休息10分鐘。如果容易鐵腿,醫師建議穿彈性襪,天熱穿不住的話,可選透氣的、不要太厚,重點是不要悶,壓力1級就可以,不用選到醫療級,穿的時候腳朝上比較容易穿。

張訊表示,腳是人的第二心臟,如果壓力太大,血液會推不回心臟。遶境走了一天,回到休息處,可將雙腿抬高,若沒消腫,就表示負荷過大。單純的水腫,可以熱敷,如果壓腳底很痛,就屬於急性發炎,必須冰敷,若不確定是急性或慢性發炎,可嘗試泡溫水,腳伸進去受不了,就表示是急性期,建議中斷行程,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晨起踏出第一步腳好痛,6招跟著做,不怕足底筋膜炎,但要先減肥
早上第一步即知有無「足底筋膜炎」! 2招助改善疼痛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