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岸風電機能源轉型 漁民生計遇挑戰
  • 期盼資訊透明 業者與能源局協商
  • 把傷害降到最低 離岸風電結合海上牧場

離岸風電拚再生能源 漁民憂心生計受損

核二廠2號機在3月14日除役,各方擔心,未來全台將面臨大缺電的狀況,不過經濟部表示,台灣積極發展光電跟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要大家不用擔心供電會出現問題。以離岸風機來說,因為兩岸的山脈,構成狹管地形,讓台灣西部海域坐擁世界級的優良風場。根據國際離岸風電工程顧問機構的統計,全球前20處最佳離岸風能的場址,其中台灣海峽就有16處,特別是從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到彰化等西部沿海地區,

都蘊藏豐富的風能,彰化外海的風場又是其中較佳的風場,因此將台灣西部海域評定為全世界最優良的海上風場。而政府在2012年啟動離岸風電開發,這一啟動,隨之而來的問題一一浮現,包括風場損害漁民生計、入侵鳥類、鯨豚等生存空間,然而十年過去了,這些問題解決了嗎?台灣在能源轉型期間,該如何推動與規劃,才能夠跟漁民和生態共存共榮,我們實際走訪了雲林風場沿岸的漁村,了解漁民 開發商跟政府三方協調的困境。

離岸風機讓生活變調 漁民損失慘重

由於建造離岸風機要先在海底打樁,安裝水下基礎,才會真正裝上風機的塔架、機艙和葉片,但打樁的震動與噪音,會讓魚群不敢靠近,嚴重影響漁民的漁獲量。漁民更擔心,要做80支風機的雲林風場,目前只蓋了10幾支,一旦全部蓋完,還有魚敢游過來嗎?雲林縣近沿海作業漁船協進會理事長李平順觀察:「打樁日後3天,幾乎漁貨很明顯的往下降。」

打樁所揚起的泥沙,也讓附近的蚵農損失慘重。

蚵農林全發感嘆:「像這個就暴斃都死了,所以死了就沒救了嘛。」

放在岸上的蚵殼佈滿泥沙,撥開後,隱約可見到上面死掉的蚵苗。本來這些蚵苗在經過8個月長大後可以採收,但牠們不到2個月就都死光光了。身為養蚵漁民林全發,面對離岸風機的建造相當無奈。

期盼資訊透明 業者與能源局協商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研究員吳斐竣認為:「漁業署他提出的說法,就是北方海域的漁獲量佔的比例比較高,所以他劃了北方海域的敏感區域,但是對於西岸的漁民來講,他們會覺得說他們也有產值,然後也有對地方的貢獻,漁業署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

除了敏感區沒有劃設西部漁業熱點外,政府對於風場實際範圍的資訊,也不夠透明化。

沒把西部沿岸捕魚熱點納入敏感區,又讓業者自行圈地,還不公開協商的結果就是風場與漁場高度重疊,讓這10年來爭執不斷的問題,變得更嚴重。

漁民除了要求風場劃設過程,能夠擁有更多知情權外,也希望能事先知道業者的打樁時程,因為會影響漁獲量,還有碰撞問題也頻繁發生。

把傷害降到最低 離岸風電結合海上牧場

從漁場重疊、建設規範到補償機制,漁民認為目前的政策不夠完善,政府為了降低淨零碳排的政策,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分配衝擊,力求把公正轉型做到讓各方滿意。在2月的一場離岸風電公聽會中,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希望公正轉型,是一個公平合理的,而不是不同的團體喊出不同的價格,在不同時間設定不同標準,那這樣我們未來在執行會不公平,也會對開發商也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台電再生能源處則表示,離岸風機結合海上牧場,也是協助漁業轉型的方式之一。

然而離岸風機除了與漁場重疊,也入侵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包括打樁震動與水下噪音損害白海豚聽力,以及船舶與白海豚發生碰撞,為此經濟部要求業者在打樁方圓750公尺處,放置水下聲學設備監控噪音在160分貝以下,船隻船速管制在6節以下,施工時要配置鯨豚觀察員,觀察四周是否有鯨豚出沒,並提醒業主停止施工,日落前2小時不得啟動新風機打樁,就是怕觀察員在夜間看不到鯨豚。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施仲平解釋,環評要求,「至少每季,每季就是3個月,至少要連續監測14天,這是至少。但很多的開發商他們在通過環評之後,會用各種方式想辦法讓它變更,就是在某些條件情況底下,他們只要做1天,用1天來代表90幾天,如果一整年都是這個情況的話,就會用4天的監測值來代表一整年,那這個是完全沒有監測的功能的。」

環團希望政府監督機制能更完善,台電再生能源處表示,離岸風電在台灣是新興產業,有許多不確定性,都只能邊做、邊聽、邊改,盡力做到最好。

 不過對於漁民與生態所面臨的問題,至截稿日前,經濟部能源局並沒有給予回覆。然而政府如何制定政策,讓漁民、生態 開發商達到最佳平衡,是台灣面臨能源轉型陣痛期的必經之路。

台視新聞/陳玟穎 詹宏舜 責任編輯/許馨心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