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女孩在3、4個月大時異位性皮膚炎發作,一開始僅僅只有臉部,原本以為可以跟姐姐一樣在1歲後自然好轉,但隨著時間過去,到了3歲左右的異膚範圍漸漸擴大到四肢、關節乃至全身,皮膚密佈紅疹、傷口與流膿;3歲被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泡泡男孩,當異膚與汗皰疹一起發作時,全身皮膚密佈泡泡,脆弱地彈指可破,讓媽媽每天看著手上20多條藥膏,卻不知道哪一個才真正有效,就連類固醇也用到孩子一個半月增胖許多而心疼不已。

皮膚障壁受損、皮膚免疫過度活化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主治醫師楊靜宜表示,6成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始於2個月大,主要成因為皮膚障壁受損、皮膚免疫過度活化,導致皮膚感覺搔癢、皮疹會時常反覆發作;典型的疹型態與分布狀況,嬰幼兒時期多在臉、手腳的外側出現濕疹,家族中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也是其特色。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現,部分異膚患者在3歲到5歲之後會逐漸好轉,但仍有一部分異膚病友長大後持續發作,而且甚至越發嚴重,演變成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輕微的皮膚症狀主要有輕度紅疹、皮膚乾燥或脫屑;嚴重發炎反應,則包括紅疹、丘疹、滲液、糜爛、苔癬化等現象。

每10個台灣兒童,有1人是異膚患者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洪志興指出,台灣有1/10兒童深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近年來還有上升的趨勢,從1974 年的1.4%,到了1994年攀升至5.2%,2019年更倍增為11.3%相當於每10個兒童,就有1人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除了生理上飽受不適症狀的困擾之外,英國研究針對11,181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平均追蹤10年發現,憂鬱症風險會隨異膚病情嚴重程度而升高,而且年紀愈小則影響愈大。除此之外,根據MEDLINE美國醫學資料庫顯示,當家中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家人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包括睡眠、經濟以及人際關係。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臺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指出,根據Thomas Bieber國際醫學博士的研究顯示,早發的、年輕且嚴重型的異位性皮膚炎,容易觸發過敏進行3部曲,包括食物過敏、鼻子過敏和氣喘,因此,將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控制良好非常重要。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

楊靜宜指出,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面,反應式治療(reactive therapy)運用在僅有輕微皮膚症狀的患者,首選藥物有低效到中效的局部類固醇,二線用藥則有局部TCL (pimecrolimus、tacrolimus)、局部PDE-4抑制劑(crisaborole);對於皮膚呈嚴重發炎反應,且佔全身體表面積<10%的中度患者,採用的是主動間歇式和反應式的治療(proactive and reactive therapy),先用局部類固醇治療,二線則用局部TCL (pimecrolimus、tacrolimus)、局部PDE-4抑制劑(crisaborole)。

對於皮膚嚴重發炎反應佔全身體表面積10~ 29%的重度患者來說,以主動間歇式和反應式治療,使用低到強效的局部類固醇、局部TCL(tacrolimus),並輔以生物製劑(dupilumab);而皮膚嚴重發炎反應佔全身體表面積 ≧ 30%的極重度患者,除了低到強效的局部類固醇、局部TCL(tacrolimus),同時輔以系統性免疫調節劑(CsA、MTX、AZA)、生物製劑(dupilumab)、低劑量口服類固醇和光照治療。

早期介入助調整體質,阻斷過敏進行曲

朱家瑜指出,為了避免觸發患者進入包括食物過敏、鼻子過敏和氣喘的狀況,早期阻斷其進展相當重要。治療藥物中的生物製劑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意義,與傳統中醫的三伏貼冬病夏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具有調整體質的作用。

國際醫學專家Thomas Bieber去年《JACI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就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進行曲(Atopic march)的驅動者,只要屬於早發、年輕與嚴重三種型態,未來引發食物過敏、鼻過敏和氣喘等過敏相關疾病的風險比較高。若能在早期透過生物製劑來恐致嬰幼兒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不但有助長期緩解症狀,也有機會早期阻斷過敏進行曲,甚至能降低近4成過敏相關疾病如蕁麻疹、氣喘的發生。

朱家瑜呼籲,嬰幼兒異膚治療要趁早,更要把握6歲前積極做治療,並配合多方照護,定期回診、持續用藥、做好保濕,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延伸閱讀:
夏天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癢爆? 食藥署授「日常舒緩撇步」
異位性皮膚炎「這些部位」易發作! 日常飲食禁忌一次搞懂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