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

本土疫情緩降,不過我國邊境卻又再驗出新興變異株,除了BF.7外,還首次驗出BQ.1.1和XBB變異株,他們主要都是Omicron的分支,都具備傳播力增加、免疫逃脫及讓單株抗體預防效果下降等三大特色。而目前美國BQ.1.1的占比超過BF.7,且國內專家分析可能會成為主流病毒株。對此,指揮中心表示,BQ.1.1有可能成為取代BA.5的強勢變異株,但後續都還需要觀察。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美國看BQ.1.1算是較為強勢的病毒株,雖然目前還是BA.5占大多數,不過確實很多美國專家預測BQ.1.1,可能會相較其他新興變異株,更有增加的趨勢,在美國當地可能會取代BA.5成為主流病毒株,「但在亞洲,其實新加坡的XBB新型變異株已經超過50%,而從香港資料看,境外移入當中XBB也超過其它新興變異株,境外移入檢出占10%,所以XBB在亞洲有可能成為取代BA.5的強勢變異株,但後續都還需要觀察」。

羅一鈞指出,其實過去在Omicron的流行期間,有時候也會傳出較強勢的病毒株,例如當時印度出現BA.2.75,但只有在印度國內的流行,並沒有在其他國家造成流行、主流,「不同株病毒株的流行局面都需要後續觀察,才能夠預測哪個病毒株比較會在哪個區域造成強勢的流行」。

指揮中心表示會持續密切監測境外移入檢出的情形,因目前還是BA.5占大多數的情形下,有可能有交叉保護效果,不會讓新興的變異株那麼快在國內引起流行,要預防的可能是更後面還沒出現的變異株,「現在說11、12月哪個病毒株會成為主流,都言之過早」。

持續研發新的單株抗體? 羅:研發速度趕不上病毒變化

而日前國際上持續研發更新的單株抗體來應付,羅一鈞指出,最近所在開發、研發的單株抗體是針對Omicron、BA.5以來的新興變異株,目前還沒看到有哪個特別針對新型變異株研發的單株抗體,已經成功完成試驗或驗證是否有效,很多專家目前也是對於使用注射型單株抗體做治療。

羅一鈞認為,看起來整個研發的速度趕不上變異株變化速度,所以目前在BA.1到BA.5的過程中,研發出的單株抗體對於新興變異株BQ.1.1和XBB,可能預防、治療效果都已大打折扣,但對於先前還有出現的變異株BA4.6或BA2.75的單株抗體,還保有治療、預防效果。羅一鈞說,這些需要再持續研發,對於目前最擔心的BQ.1.1或XBB,會不會在開發中的單株抗體有交叉保護的效果。

羅一鈞說,好消息是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倍拉維(Paxlovid)、注射用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目前都沒報告指出對於新興病毒有抗藥性。羅一鈞提醒民眾不需太過擔憂,「一方面最常用到在輕症、中重症使用的藥物都還有效果,疫苗也已有次世代疫苗問世提供大家注射,預期新興變異株Omicron的病毒株,還是有預防的效果。

責任編輯/殷名慧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