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 文/編輯部

2018年的漢光演習,傘兵秦良丰跳傘意外從高空墜落,脊髓嚴重受傷,一度陷入昏迷、癱瘓,這4年多來每天努力復健,本月初秦爸爸在臉書貼出全家人陪秦良丰步行走完醫院一圈的畫面,令許多人相當感動。

因為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等神經傷害,而造成身體癱瘓無法行動的患者,復健首要強調功能性的訓練,從翻身、坐起、站立,然後慢慢進入行走階段,但為了加速復建的進程,在患者接受運動治療的過程中往往必須借助輔具的幫忙。因此,選擇適合復健的輔助器材就顯得十分重要,它可以提早讓病患接受適當的動態平衡及步態訓練,確定有正確的步態,才能走得穩穩的。

宜蘭羅東聖母醫院復健科主任、澎湖惠民醫院院長鄭光智指出,復健的功能就是希望經由外力的復健矯治,把身體的失能狀況降到最低,雖不能百分百恢復到中風前的健康狀態,但可以幫助病灶週圍不完全受損的腦部組織發揮其最大的功能。

健走機輔助 從學習站立開始

當肢體障礙、癱瘓的病人,由坐到站的復健練習過程中想要站起來,需要仰賴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膝關節附近的肌肉群,以及骨盆腔肌肉群的收縮、用力。通常復健人員會請病人雙手扶平衡桿,試著站立起來,而對於病情嚴重、仍無法以平衡桿練習站立的病患,則嘗試懸吊式助行器,強迫病人在空中漫步,就像演戲時吊鋼絲一樣。

至於還不會站立,走路訓練基本功仍不足的中風病人,就可以運用健走機,先從坐著走路,提前鍛練與走路相關肌肉群功能性的肌肉力量。鄭光智說,「類似懸吊式助行器,也可說是『成人學步車』,可以縮短病人復健的時間,並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等到病人已經可以站立,要開始學習走路時,醫療人員通常會先利用平行桿,讓病患在平行桿內跨步或走路。步態訓練由跨步開始,從反覆的跨步中矯正步態,當病人行走能力進步到一定程度,就會讓病人離開平行桿,手持四腳拐杖或ㄇ型助行器在適度的扶持下行走。

跑步機練走路 安全性不夠

由站立到學習走路的過程中,有些復健人員會讓病人開始嘗試走跑步機。然而市售常見的跑步機,缺乏嚴密的步態監控系統,不夠安全。病人被動地跟著跑步機已經設定好的速度走路,一旦病人的速度趕不上機器的速度,或是體能無法負荷機器所設定的時間,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受傷。

鄭光智表示,有些中風病人接觸跑步機之後,因為身體的肌肉群控制力量及平衡感訓練還不夠,雖然可以在跑步機上,扶著把手強迫自己走路,但卻無法在走廊上運用平衡桿或四腳拐杖練習走路。簡單來說,使用跑步機,會降低走路的困難度,增加病人行走耐力及對走路的信心,但無法確認病人走路姿勢的正確度。

極慢速中調整步態 安心走路

相較於跑步機,針對復健病人而設計的健走機,就顯得安全、有效率多了。不少中風病人可能會產生空間概念的扭曲,因此,剛學走路時要慢慢地跨步,然後腳掌觸地,不僅要找回走路時雙腳移動的空間相對位置,還要讓走路步態盡量接近正常人的要求。

健走機的坐墊設計,讓病人走路累了、腳軟了,可以坐下來休息,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紅外線的步態監控,可以感應病人抬起來的腳,已接近走路平台上方1公分的距離,確定腳掌穩定地踩到走路平台後,才會移動。也就是說,健行機的速度,是由病人的體能狀態來主導,而不是機器事先設定好的速度,讓病人可以在極慢速中,一方面仔細調整步態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又可顧及病人走路的安全。

鄭光智指出,有些病人髖關節曲肌力量不夠,或大腿前側四頭肌肌力不足,要用到大腿內側的肌肉群輔助、代償時,就會出現腳板外翻走路或是軟腳跌倒的狀況,這都不是好的步態造成。因為不好的步態,違反人體工學,身體肌肉群容易疲累、疼痛,不但走不久,若稍有不慎,也很容易跌倒、受傷。因此,若可以透過正確復健動作的協助,就可讓病患的步態,做到符合人體工學的標準,才能走得更穩。

【延伸閱讀】
3成民眾健身不成反傷身,硬舉引腰痛、卧推傷韌帶,「6重點」一定要掌握
連轉瓶蓋都沒力? 手腕常痠脹、無力,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留後遺症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