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奇妙際遇 彷彿經歷不同人生
電影變眼中的女主角,在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後,看到從未經歷的驚恐影像。而在現實生活中,黃先生歷經換心手術後,也有奇妙的際遇。心臟移植患者 黃先生:「突然會有很多,好像經歷到不同人生的一個,好像在經歷他最後的,那段時間的那個夢境,會不斷地出現。」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目前至少也沒有這個證據,可以說是證明有這種現象,我們看過小孩,比如說他器官移植之後,心臟移植之後,他可以看到他的哥哥,死掉的哥哥,他跟他對話,在房間裡面對話,一開始我們也不曉得,也不知道他是在跟他哥哥對話。」
這樣的現象難以證實,有人就求助於宗教,尋求解惑。中華國際觀靈協會理事長 呂志宏:「以宗教學來講,尤其以道教來講,人有三魂七魄,人往生之後,魄就會慢慢消失,但是由於是器官要移植的時候,它還是活體,這個魄還是會在器官裡面。所以它跟隨了受贈者之後,進入到受贈者體內,它開始會產生一個融合的變化。」
以靈學角度來看,器官捐贈者與受贈者之間,有著累世輪迴的因緣關係,生死之間密切交疊。中華國際觀靈協會理事長 呂志宏:「以這個器官捐贈者跟受贈者之間,我想在累世,或者某一個因緣際會當中,可能舉例來講,被捐贈的人,可能他在那一世,有救了這個捐贈者的,譬如救了他一命,或是救了他什麼事情,以致於到,比如說經過累世的輪迴,他之後他藉由這個捐贈器官來救他。」
心臟移植患者家屬 廖媽媽:「因為我兒子心臟移植成功,傳出世間,大家做好事,很感恩關聖帝君和眾神。」虔誠信仰也只為求得家人平安健康,廖媽媽心存感恩,因為12年前,兒子心臟病變,在成功移植一顆健康心臟後,幸運獲得重生。心臟移植患者家屬 廖媽媽:「他救了他一個人,也救了我全家的幸福,覺得比中六合彩,還來得快樂。」
廖先生不只健康,存活下來,還結婚生子傳宗接代,性情也有了大轉變。心臟移植患者家屬 廖媽媽:「以前晚上找不到人,電話一通他又跑出去,我不知道 ,沒有換(心臟)之前,換了以後他就很乖,就不會這樣子亂跑。」
廚師換心後成藝術家 螃蟹殼變身神尊武將
原來就是個廚師,會燒得一手好菜,現在這雙拿鍋鏟的手,變得更靈巧,會將廢棄食材美化。仔細拼黏著龍蝦殼,他說過去從沒想到,自己可以創造出,被人稱讚的藝術品,用螃蟹殼做成神尊武將,各式各樣的作品,突然間創意源源不絕,無形中像是有一股力量,驅動著他不停創作。
心臟移植患者 廖先生:「受(捐)贈者的幫助,還有他的一些以前的思想,可能傳導到我身上,就是做一些讓人家欣賞的作品。」輾轉得知捐贈心臟給他的,原來是個美術系的學生,後來和對方家人取得連繫,還合辦了一場美術展。心臟移植患者 廖先生:「把他爸爸的作品,弟弟的作品,還有他寫書法的作品,開成一個展,也是藉這一次,我也把我的作品都帶去,然後一起參展。」
科學解密 器官記憶可能存在細胞DNA
這樣的故事真實存在,有科學研究指出,這是人體細胞記憶的影響。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我們每一個器官,是很多細胞組成的,它在每一天生活的日積月累之中,它其實會存下一定的,所謂的記憶。」
什麼是細胞記憶,依科學家目前提出的解釋,大腦掌管人的記憶與意識,而其他器官,如果會有記憶,很可能就存在細胞DNA裡,人體器官,不論是心臟、胃臟、腎臟等,與腦部互動連結,長久以來建立了習慣的運作模式,形成記憶。
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現在我把我的這個心臟,這個器官移植到你身上,因為它以前已經運作出一套模式,跟腦部做互動,所以當移植到你身上的時候,我的心臟會跟你的腦部發生互動,所以那個時候,我原先的一些運作模式,也就是俗稱的細胞記憶,就可能改變你接收捐贈者的一些思維,或是情緒方法,和思考模式,是很有可能的。」
當原來的器官被移植到另一人體時,就可能帶進原來的記憶,重新開啟互動模式,像是透過物理作用,產生化學變化,影響人的性格改變,但目前醫界對此仍有保留,因為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不得忽視的一環。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有的人可能就是說,如果聽到說我這個器官,是移植某某,江洋大盜、大罪犯,可能我從此會覺得說,我身上存在壞的東西,我就厭惡我的身體,有報告說因為這樣的厭惡,可能產生很焦慮,很憂慮很挫折。」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其實性情的轉變,比較難去認定為什麼,他會受到心理的影響,比如說我們一個患者,她是本來女的,她知道她換了一個男人的心臟,所以她就心理,可能我們在想,是不是因為心理的因素,影響到就是說,她認為她現在變成男的了。」
就醫護治療而言,器官移植患者歷經生死關頭,心理、情緒變化,都更需要被關注。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換心在換之前,我們就開始就介入,做一些輔導,心理輔導,就是去安定他的情緒,緩和他的緊張等等,那在術後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因為這些人他都是一開始面臨到生死的問題,面臨到死亡,換了心之後雖然是很高興,但是他又開始,會產生一些,其他的一些生活方面,工作方面等等,很多的這種困擾。」
重生對歷經大手術的患者來說,是不小的衝擊,無論出現什麼樣的轉變,身心靈都要重新適應,最需要的還是旁人的支持與關懷。
節目中心/陳加欣 責任編輯/鄔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