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人體生物資料庫,如何破解國人基因密碼。圖:台視新聞
直擊人體生物資料庫,如何破解國人基因密碼。圖:台視新聞
  • 不同種族基因差異大,為解開基因與疾病關聯性,先進國家建立生物資料庫
  • 直擊國內最大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如何解碼國人基因機密
  • 基因會決定人體功能,包含食物或藥物過敏、酒精代謝能力等

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醫師柯博升:「我們應該要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基因資料庫,透過這些資料庫,我們才能夠了解我們病人的分布狀況。」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人李德章:「可以提供給研究者去分析這些資料,從這個資料裡面,判斷出哪些因素是跟疾病的發生有關係,在未來上就可以做個人的預防,甚至於在診斷治療上面,都會有幫助。」

直擊-80℃  人體基因庫

跟著中研院專家們來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號稱國內最大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難得在鏡頭前曝光。整排冰櫃,裡頭溫度達到零下80℃,因為資料庫所存放的,全是要提供給國內學者專家,進一步了解國人健康資訊的珍貴基因樣本,必須靠著低溫盡可能延長保存期限。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醫學中心組組長褚候維:「這一間就是我們的DNA自動萃取儀機器的實驗室,以這裡來講,每一台機器一次都可以萃取12根的血液檢體。」基因樣本主要是來自血液,將紅血球和白血球分離之後,從白血球中萃取出高濃度的DNA,也就是遺傳基因進行分析統計。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人李德章:「DNA序列一般是有30億個核苷酸,裡面大概兩個人之間,大概起碼有300萬以上的變異點。」每個人體內的基因,或多或少都有差異,從外觀最直接、最明顯,能看出來的就是性別,另外像是喜不喜歡吃香菜,或是對什麼食物、藥物過敏,甚至是酒精容不容易代謝,都是由基因來決定,其中,研究發現有40%的台灣人,酒精代謝功能異常。

解碼國人基因 台灣建資料庫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人李德章:「基因變異可能會影響到這些功能,比如說藥物的代謝,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表示說有些人需要吃多一點藥,或者有人要吃少一點藥,不然就會有明顯的副作用,或者是沒有效果。」

為了更進一步研究出族群與個體間,基因遺傳所造成的差異,日本、瑞典、英國等國家,陸續開始建立生物資料庫或是基因銀行,是以健康民眾為蒐集對象,有些則是以病患基因為研究樣本。

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佳訓:「很多國家的政府,早就已經做這個計畫,就是說他知道這個癌症在這個國家裡面,它大概基因分布是怎麼樣,政府在擬定政策上,它一定會有一點好處,就是說我大概知道,我哪個藥物應該要投資多一點,因為這是國人最多的基因突變。」

致命基因突變  引發細胞癌化

台灣從2003年開始建置生物資料庫,2010年更立法通過《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正式開始蒐集國人的基因資料。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醫師柯博升:「台灣的肺癌跟國外的肺癌,是有很明顯的不同,它的基因變化也有很明顯的不一樣,如果你台灣完全沒有資料,你單靠國外的資料來檢測的時候,你會發覺台灣的資料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人李德章:「種族之間的差異是滿大的,不要說歐美,跟日本、韓國都不太一樣。」進入資料庫,除了基因數據,另外還可以看到國人疾病的分布統計,並和生活習慣、家族遺傳病史做交叉比對,就能得出疾病和生活型態的關聯性,最終目標是透過這些大數據,歸納出台灣人,哪些疾病特別容易發生,發生原因又是什麼,提供給學者專家進一步擬定預防策略。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運用組組長蘇明威:「如果打入一個比較熟知的乳癌致癌的基因,它就會調出來說,在台灣人的族群裡面,它的一個分布狀況。」目前全台大大小小,共有34個生物資料庫,衛福部從2019年開始推動整合平台,將數據資料串聯起來,透過單一窗口申請研究。

基因解碼  高度機密

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超過400萬的檢體資料,它是一個很龐大的研究的資源,這一些生物資料就需要互串,到目前一年的時間,已經接受了70件的申請。」只不過這些檢體和基因,都屬於高度機密的個人資料,受到嚴格的個資法保護,每一次使用,都必須經過事先申請和倫理審查,而且完全是匿名性。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醫師柯博升:「它還是有一些是不足的,比如說它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完全在報告內,就看到就是疾病的反應到底好或者是不好。」

來到衛福部健保署的AI工作區,在這裡可以將基因資料和健保雲端資料庫做串聯,包含個人的就醫用藥紀錄,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資料全都能找到,光是一天上傳到健保署雲端資料庫的數據就多達10萬筆,還有500萬張檢驗影像。

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視察賴秋伶:「AI就可以自動判讀,它可能有疑似肺癌的風險值,或疑似COVID-19的風險值,提供醫師作為防疫偵測的參考。」遺傳基因確實可以提供給醫學界更多研究資訊,但醫學研發與隱私權保護之間的角力,依然亟待突破。

記者/蔡佳珍 陳世忠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