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天文學家新發現,希克蘇魯伯衝擊體應為彗星而非小行星。圖:翻攝Pixabay圖庫
哈佛天文學家新發現,希克蘇魯伯衝擊體應為彗星而非小行星。圖:翻攝Pixabay圖庫

幾千萬年前主宰地球的恐龍,到底是為什麼滅絕,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焦點。一般認為,在6,600百萬年前撞上地球的「希克蘇魯伯衝擊體」,引發了全球大滅絕,也改變地球歷史。但這個星體到底從哪裡來,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如今給出新的解釋,認為它不是一般認為的小行星碎片,而是一種長周期彗星。

巨大星體6,600萬年前來訪 滅絕地球7成物種 

6,600萬年前,一個巨大的星體撞擊地球,導致7成的物種滅絕,不但終結恐龍主宰的時代,更改變了地球歷史。

科學家認為這個「希克蘇魯伯衝擊體」直徑10到80公里,質量至少1兆公斤。過去一般認為它是太陽系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碎片,但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現在認為它是一種長周期彗星,受到木星的重力場影響,因為太靠近太陽而引發強烈的潮汐力量,最後導致彗星碎裂,其中一個碎片就這樣撞到地球。

「希克蘇魯伯衝擊體」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7成的物種滅絕。圖:翻攝Pixabay圖庫

6,600萬年前恐龍殺手 哈佛:是「彗星」撞地球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西拉解釋,1980年代早期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爾瓦瑞茲,和他身為地理學家的兒子發表劃時代發現,主張希克蘇魯伯衝擊體和同時期發生的全球滅絕,存在因果關係。但是如今天文學家也從撞擊體的成分著手,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很可能是碳質球粒隕石導致。

西拉強調,我們所知的小行星中很少有符合這種成分,但觀測資料還有太陽系形成的理論指向一種可能性,主張長周期彗星更常見這種成分。

導致恐龍滅絕的「希克蘇魯伯撞擊體」源頭,如今有了新的解釋,想必也將在學界掀起一波新的論戰。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吳東穎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