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4期
文∕夏曉稚
「嘿,你還好嗎?」是否常常清晨三、四點醒來,輾轉難眠,煩躁、焦慮、低落等各種負面情緒揮之不去,又或深受頭痛、疲倦、失眠或其他不明原因所困擾著呢?小心!你可能得了情緒病。
要是真的被醫師診斷出有相關疾病的朋友,也不用太過緊張,一旦找出病因,只要好好對症下藥,都能得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
許多人對情緒會變成疾病,甚至導致其他疾病一事不甚了解,等到身體出狀況才四處求醫,卻又找不到病因,只被醫師告知壓力太大;倘若沒有好好了解情緒與壓力,很有可能不把醫生的話放在心上,因而錯過幫助自己的時機。
找不到病因?讓大家幫助你!
「簡單來說,只要覺得自己情緒『怪怪的』,開始跟以前的自己有點不太一樣時,就該檢視自己的生活是否壓力太大,或有什麼事情過於煩惱。」我們可以先向身邊熟識的朋友或親人尋求幫助,與他們聊聊自己的煩惱,或是配合運動轉移注意力與放鬆心情,若情況依舊沒有好轉,各縣市衛生局所屬的心理衛生中心、諮商所等諮商服務等,都是可以尋求的管道。
「當你真的感到十分困擾且影響生活時,千萬不要害怕『看身心科』或是『去諮商』,唯有面對,才能幫助自己釐清問題、過得更好。」詹佳真也表示,要是真的被醫師診斷出有相關疾病的朋友,也不用太過緊張,一旦找出病因,只要好好對症下藥,都能得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恢復原本正常的生活。
治療多管齊下,建立安全網
一般來說,情緒異常的治療方式有非常多種,通常以藥物治療輔以其他治療為主,例如心理諮商、認知行為治療等等。此外,新一代的「身體治療重複性跨顱磁刺激(rTMS)」,也給難治性的憂鬱症帶來更多的治癒機會。」詹佳真補充道。透過醫師評估,施以多管齊下的治療,使患者能先走出當下的痛苦,再慢慢建立起自我抒壓管道,找到自己與情緒相處的方式。
藥物方面,憂鬱症的發作與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的濃度太低有關,所以,醫生開藥會以增加上述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為主,藉以緩解憂鬱症的症狀。焦慮症與憂鬱症在病理學上有許多重疊的地方,因此,有些憂鬱症的藥也可以拿來治療焦慮,而與憂鬱症不同的是,抗焦慮藥物可在短期內緩解大多數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疾病雖然容易治癒,卻也十分容易復發,鑑於每個患者的病程不同,藥物一般需要服用滿3個月以上,生活功能才會恢復正常。
尤其憂鬱症在短時間內難以看見成效,自己的堅持與旁人的支持便顯得十分重要,若對攝取用量有任何想法,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慢慢調整,切勿擅自加藥或停藥。
「憂鬱症與焦慮症等疾病的形成,與自身過往經歷、個性密不可分。」因此,協助患者接受心理治療,幫助他們一同找到因應壓力的方式,也是醫師與治療團隊的職責之一,未來當患者再次面對日常中的生活壓力或人生難題時,才能夠適當地處理相關的情緒身體反應,避免長期的壓力累積,讓憂鬱症、焦慮症再度復發。
心理諮商?臨床心理治療?
學校或坊間的心理諮商中心與醫院體系所稱的心理治療其實不太一樣,心理諮商以字面上來看,即是遇到困難時,尋求專業的諮商心理師來為自己的心理找出解答;而傳統上認為能治療疾病的心理治療,是指熟悉精神疾病診斷的臨床心理師,與醫師或其他專業團隊合作,共同協助處理個案狀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諮商心理師王弈升進一步說明,無論是心理諮商,還是心理治療,心理師皆會透過許多方式和患者一同探索自我,包括藉由交談來重新「認識與理解」自己與週遭環境的現況,或是使用戲劇、繪畫、園藝等表達性媒材來輔助治療,讓患者找到生活重心、規律與安定感,進而幫助自己維持穩定,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安全網。
一聽到心理諮商,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因為社會眼光或是費用因素裹足不前,其實隨著現今社會系統的改變、社會醫療的優化,大眾對於此類疾病已有初步了解,目前若想找尋相關管道,以學校體系最為容易,各縣市政府都設有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其次是直接去醫院尋求協助,由醫院確診症狀後,再轉介給心理師。
此外,各縣市政府都有設立心理衛生中心,不想面對面的朋友,也可以考慮撥打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生命線專線或張老師專線等,都可以得到適當的協助。
民間單位也有許多病友自助團,有時候疾病的痛苦旁人難以理解,這時身邊若有相同遭遇的朋友,就可以適時地給予打氣或提供協助。
吃藥失智又上癮?打破傳統迷思
過去老一輩的人都認為西藥傷身,吃多了會有失智風險,為此詹佳真特別澄清,現在醫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的藥劑在選擇上,對於造成認知功能退化、記憶障礙有風險的成分都慢慢被淘汰,而現在新一代抗憂鬱症的藥物都沒有此方面的疑慮,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至於「藥物吃多會上癮」的說法,詹佳真則解釋,藥物成癮的定義,是指服用藥物到一定劑量,需持續加量來達到期待的效果,倘若不繼續使用藥物,就會出現戒斷症狀。有些人治癒後,可保持穩定不靠藥物也不會有憂鬱症、焦慮症的復發;有些人則無法,並非是因藥物成癮,而是因為個人體質影響,若是不靠藥物,就無法穩定狀況,一旦停藥就會復發。
反覆發病的個案,有時會需要更高的劑量,才能夠達到治癒的目標;所以,在第一次治療時,就要達到完全復原,同時,還需持續服藥一段時間、預防復發,才是治療的上策。
「之前有位病人20幾年都在減藥、復發之間不停的重複,某天他突然跟我說他想開了,覺得與其停藥復發,不如穩定地吃藥,能持續著正常人的生活也不錯。」詹佳真回憶道。根據臨床顯示,定期服用藥物的患者,50%可維持輕微症狀,10~20%可以恢復到無症狀的狀態,剩下20%則需要等待新的藥物,並持續接受治療、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
身為陪伴者的你,請適度表達關心與陪伴 如果身邊有罹患情緒相關疾病的朋友也無須過於緊張,適度表達關心與陪伴就是他們最需要的幫助。畢竟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盡相同,我們很難去體會他人的痛苦,千萬別說「想開就好」、「你應該多運動」、「睡一覺就沒事」等話語,有時我們自以為的建議,反而會讓他們誤解,以致弄巧成拙。 詹佳真提醒,當自己開始感到壓力,沉重地喘不過氣時,千萬別勉強自己去陪伴患者,人類很容易受到週遭情緒干擾與渲染,若自己沒有把持住,很有可能一同被捲進那深不見底的黑洞。對此,王弈升心理師也分享一套「關心他人SOP」: ❶「確認」自己的身心狀態是否能夠關心他人? ❷「觀察」對方怎麼了?可以怎麼跟他互動? ❸「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幫他?現在是不是幫助他改變的時機? 若是此時此刻沒有餘力去關心他人,表達同理,介紹其他求助方式給對方,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處理方式,畢竟陪伴只是一部份,鼓勵與協助親友接受正規治療才是長遠之道。
|
延伸閱讀:
憂鬱症不只表現在情緒! 身體出現這些變化也要有警覺
憂鬱症是可治癒的! 時間再少,預防不快樂這5點每天都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