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各種肉品中,民眾最喜歡吃的肉品是:雞肉(64%)>魚肉(59%)>豬肉(47%),但最常購買的肉品卻是豬肉(75%),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推測主要原因為坊間對於雞肉存有的諸多疑慮。
迷思一、雞隻長得快,是因為打了生長激素?
大眾常誤認為雞隻長得快速,是因施打生長激素,這是錯誤的觀念!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表示,事實上,藥劑成本高,還需要耗費人力一隻一隻注射,再加上施打動作容易造成雞隻緊張、死亡,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養雞業者並不會為雞隻施打生長激素。
而白肉雞之所以能快速生長,主要是因為優良的基因品種、育種選拔技術及飼料營養配方的改進。養雞業者了解如何讓雞隻在不同階段獲得應有的營養,再加上養雞設備及環境升級,才能夠讓雞隻在短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
迷思二、雞肉含有抗生素最好少吃?
陳億乘指出,人會生病,雞當然也會生病,當雞隻生病時,會在飼料或水中給予合法抗生素做治療;到飼養後期,基本上就不會給予抗生素,讓雞隻有時間能將生病時使用的抗生素自然代謝掉,避免藥物殘留超標。同時,農政單位也會至養雞場進行抽驗,確認雞場是否有遵守安全停藥期。
迷思三、貼骨的雞肉有血色是沒煮熟?
在食用靠近雞骨頭邊緣的肉時,常發現交接處呈現紅色,擔心是否沒有煮熟?陳億乘說,事實上,雞骨頭與雞肉之間的血紅色部分,並不是沒熟的雞肉,而是從雞的骨髓滲出所造成。
因為肉雞品種經過種雞公司不斷的選育,挑選出以生長速度快、飼料換肉率高、長肉量較多的品種為主,他說,因為著重在肌肉的生長,相較之下骨質成長較不密實。
當雞肉烹調時,骨隨會受熱膨脹的緣故,使部分血紅素從骨縫中滲出,累積在骨頭與肉的接觸面,形成血紅色的樣子,雖然看起來紅紅的,但不是雞肉未煮熟,而是雞骨髓內的滲出物。
若要分辨雞肉是否煮熟,只要看肉的顏色就可以知道,因加熱會使雞肉蛋白質變性,改變原質地與顏色。生雞肉呈透明的粉紅色,烹煮時,當肉的透明感消失,從粉紅色變為白色時,就代表肉已煮熟;若貼在骨頭邊緣的肉仍呈現半透明粉紅色時,則代表尚未煮熟,需再加熱直到煮熟,才能食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 陳億乘)
【延伸閱讀】
.雞屁股吃太多會致癌? 假的!你該當心的是這些
.紅蛋比白蛋營養?一天只能吃一顆蛋? 營養師破解3大常見雞蛋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