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2日)召開COVID-19疫情說明會,提出防疫整備的建言。圖:台視新聞資料照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2日)召開COVID-19疫情說明會,提出防疫整備的建言。圖:台視新聞資料照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各國加緊腳步研究病毒株、藥物與疫苗,巴西日前完成首例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定序,聲稱發現3處基因序列差異。

至於是否屬於病毒突變?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台大醫院和疾管署已經分離兩株病毒株,與其他國家相比確實有發現差異,對於疾病發展和影響都還在觀察。

張上淳表示,台大醫院以分離出病毒株,並完成基因序列,進一步和其他國家分離的病毒株基因序列比對,發現有不同的差異。張上淳說,有的病毒株像是初期疫情爆發時,原始武漢肺炎病毒的樣子,有些則是遠離當初的基因序列,出現不同變化。

指揮中心執行官周志浩指出,目前最關心的是會不會對疫情有影響,指揮中心一直持續有在關注,疫苗部分也會持續研發。

全球疫情面臨關鍵 學者:避免人與人接觸 增社交距離

全球多個國家在上周出現武漢肺炎社區傳染,我國也發生院內感染事件,全球疫情面臨關鍵性的發展。對此,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2日)也召開COVID-19疫情說明會,提出防疫整備的建言,包括提倡社會距離、維護個人衛生及政策調整等。

台大公衛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教授馬惠明說明,面臨疫情發展的關鍵期,提倡防疫「非藥物性介入」相當重要,包括勤洗手、有症狀戴口罩、注意呼吸道禮,還有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距離,最好保持一公尺以上的距離;而政府或公司的政策也可做調整,如:提倡在家視訊上課、實行分段上下班、避免進出醫院採遠距醫療等方式,都能有效抑制疫情的蔓延,增加防疫等級。

台視新聞/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鍾孟軒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