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林女士在3年前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時發現一個約2公分大的胃黏膜下腫瘤,疑似為胃腸道基質瘤,當時持續接受門診追蹤;然而,近期發現腫瘤有緩慢增大的趨勢,2個月前因上腹部悶痛且伴有頭暈、血便等症狀就診。經過上消化道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腫瘤已接近6公分,同時發現膽囊被結石塞滿,膽汁無法正常排出。

經過與病人及家屬充分討論後,醫療團隊決定採用達文西系統機器手臂輔助腹腔鏡手術,為林女士進行部分胃切除與膽囊切除。手術過程中,微創技術使得僅留下一個35公分和數個約1公分的小切口;病理檢驗結果顯示胃部腫瘤屬於低度分化惡性胃腸道基質瘤,經評估後僅需定期追蹤;膽囊則診斷為慢性膽炎。

什麼是胃腸道基質瘤?

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指出,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起源於胃腸道肌肉層間質細胞的惡性腫瘤,約占所有腸胃道癌症的2%左右。該病好發於年長者,平均發病年齡約在6569歲,但也有少於2%的機率發生於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多與基因遺傳有關。跨國統計顯示,香港、台灣、韓國及挪威的發生率較高,每百萬人約有1922例,而美國及加拿大則約每百萬有78例。

胃腸道基質瘤在腫瘤還小時通常無明顯症狀,當腫瘤生長至超過2公分後,可能出現腹部脹悶、噁心嘔吐、大便出血、體重減輕及排便習慣改變等非特異性症狀。臨床上,針對GIST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輔以標靶治療;而對於那些已經出現遠端轉移、原發部位屬於手術高度危險區域或腫瘤過大而無法一次性完整切除的病例,通常會先進行標靶治療,藉由前導性治療將病情轉為可手術範圍,以提高治療效果。標靶藥物的介入也使得整體平均存活率提升超過三成。

胃腸道基質瘤早期症狀不明顯

傳統上,此類患者往往需接受約15公分傷口的剖腹手術,但考慮到林女士同時合併膽結石問題,醫療團隊選擇了達文西微創手術技術,以更細緻的剝離和切除方法同時處理胃部腫瘤與膽囊結石。這種手術方式不僅大幅減少了手術創傷,還降低了術後疼痛,使病人能更快恢復體力並回歸正常生活。

蔡欣恬提醒,因為胃腸道基質瘤早期症狀極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所以年長者若出現腹部脹悶、噁心嘔吐或大便出血等症狀,務必及時就醫確認。透過早期檢查和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率,也能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記者 李政純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胃痛吃成藥止痛無效? 醫示警「合併出現3症狀」小心沒命:解黑便注意
·胃癌頭號元兇是它!醫籲「6種人」快篩檢是否感染 特別是常消化不良的人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