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看寶寶生長曲線

觀察寶寶必須從頭看到腳,剛出生寶寶以體重、身高、頭圍為觀察的重點。產後媽媽會有一本兒童健康手冊,後面有標準生長曲線,正常範圍在第3~97百分位之間,每個寶寶會延著自己特定的曲線上升,假如偏離兩個曲線,例如原本在第97百分位,兩、三個月後卻落後到第3百分位,表示此階段的生長可能有問題,需找兒科醫師諮詢。

寶寶剛出生的身高、體重、頭圍是反應媽媽胎盤的狀況,而出生到2歲之間,會比較偏向遺傳狀況,包括體型、身高等,都會和爸爸媽媽有關係。家長可利用每一次打預防針時所測量的身高、體重,依此數據畫出寶寶的生長曲線,除了生長曲線之外,也要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況一起做評估。如果是早產兒,則要以矯正年齡為準。

2.從寶寶頭型做觀察

◎新生兒頭型很難看,正常嗎?

寶寶出生時會經過產道,剛出生頭型可能不太好看,家長不要太擔心,1歲前大多會慢慢恢復正常。

◎囟門太早關閉,要進一步檢查

剛出生寶寶囟門還未關閉,主要是讓腦部能有空間生長,正常狀況摸起來應該是軟軟的,而且是平的。家長可以用肉眼做觀察,重點包括:

1.哭鬧時囟門會有點凸,若安撫後恢復就沒關係。

2.若一直凸出,代表腦壓上升,有可能是先天性腦內腫瘤或水腦造成,要進一步檢查。

3.凹陷也是有問題,當寶寶生病脫水嚴重時,會發現囟門容易凹陷。

4.囟門大約在出生18個月後關閉,假如出生67個月就摸不到囟門,也表示有問題,囟門太早關閉,腦部無空間可生長,極可能造成腦壓上升、發育不良或智力低下。

3.臉部的觀察重點

新生兒哭鬧時,左右臉應該是對稱的,如果哭或笑的時候發現不對稱,有可能嘴部的肌肉發育不好,或合併有顏面神經問題。

4.眼睛的觀察重點

◎除了臉之外,也要觀察眼、耳、鼻的相對位置,兩眼距離太寬,有可能合併有先天性問題(例如唐氏症典型特徵就是眼距太寬)。

◎父母會覺得寶寶好像一直在哭,眼屎特別多,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新生兒常見鼻淚管阻塞,所以眼淚比較多,眼屎也會變多。建議把手洗乾淨,在眼睛週圍輕輕按摩,如果很嚴重,要評估是否因為急性感染所引起。

◎有時候感覺寶寶好像有斜視,看東西會有鬥雞眼,家長可以用光照兩眼,如果兩個光的亮點有在眼睛對稱的位置,通常不是鬥雞眼的問題,大多是因為內眥贅皮較明顯。出生3~6個月有可能因為腦內神經系統未發育成熟而有斜視,但是若出生6個月仍未改善,應該請小兒科或眼科醫師再做評估。

5.聽力要做的測試

1~5個月,可以在眼睛看不到,且距離超過30公分處,用力拍打東西或搖鈴,這時候34個月的寶寶,會有被嚇到的反應,或因此暫停自己的活動。測試時兩耳都需做。

6個月以上,將測試的距離拉長到90公分,發出聲響時,寶寶會轉頭尋找聲音來源,若一邊耳朵反應較弱,要請小兒科或耳鼻喉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6.正常的長牙時間

◎太早長牙:平均5~7個月會長第一顆牙,有些寶寶一出生就有牙齒(俗稱魔牙),如果很穩定,可先做觀察,若已經鬆動,最好拔除。

  • 太晚長牙:11個月還未開始長牙,要請牙醫師做檢查。
如何發現寶寶發展遲緩?
統計發現,6歲以下遲緩兒的比率約5~10%,國內至少有6萬名孩童有發展遲緩現象,發展遲緩是指大多數寶寶會做的時候,寶寶還不會做,發展是連續性的,有些很早會,有的很晚才會做,只要不超過正常時間範圍即可。

7.脖子老偏一邊,可能是斜頸

左右活動度要一致,如果寶寶老是看同一邊,幫他調整後會生氣,而且左右臉不太對稱,要檢查是否有斜頸(頸部胸鎖乳突肌出現局部纖維化所造成),最好找小兒科或復健科醫師進行復健,嚴重時要採手術治療。

8.喉嚨常有呼嚕聲

有些嬰兒會有軟喉症(laryngomalacia),喝奶時常有「呼嚕!呼嚕!」的聲音,用力吸氣時,聲音特別明顯,若不影響喝奶及生長,可以先觀察,如果很擔心,可以找醫師檢查。

9.心臟異常怎麼觀察?

◎比起一般寶寶,心臟有問題的寶寶嘴唇顏色較黑。

◎寶寶心臟總是跳很快,或忽快忽慢。

◎合併發育不良,例如奶量特別少,體重總是長得慢。

有上述情形,應該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10.腹部該做那些觀察?

◎疝氣問題:臍疝氣:哭鬧時常見肚臍會凸出,通常1歲前會自己關閉,假如持續到45歲,或12歲時愈來愈大,甚至有時腸子會跑出來,回不去時,要考慮採手術治療。

◎腹股溝疝氣:寶寶哭鬧時腹股溝及陰囊腫起,是因為哭造成腹腔壓力較大,部分腸段下降至腹股溝管道與陰囊內,腹股溝疝氣不會自行關閉,故必須就醫,但需和陰囊水腫做鑑別診斷。

◎隱睪症:男寶寶睪丸未降下來,代表有隱睪症,家長會發現寶寶陰囊處空空的,不過有些寶寶是因為睪丸位置較高,不見的是隱睪症,所以發現異常,建議給醫師檢查比較保險。

家長平時幫寶寶換尿布時,可以觀察是否有上述情形。

哪些警訊,要帶去看醫生?
在觀察或評估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問題時,家長要先問自己有沒有給孩子機會?例如平時很少和寶寶互動,很少教他,或家人過度保護所造成,像是整天老是抱著,沒有給他爬、走的環境。
一旦發覺有發展異常,可尋求信任的小兒科醫師做評估,或參考兒童健康手冊第63頁所列的評估中心,及早做評估,並積極接受治療,才能讓孩子後續有很好的發展。

11.四肢的觀察重點

寶寶在母體中四肢是曲著的,所以出生後容易有足內翻或足外翻情形,家長可以幫寶寶活動一下四肢,如果寶寶很快就能擺回到正常位置,則屬於暫時性,只要常做活動就會恢復,假如無法將腳回復到正常體位,就要請兒科或骨科醫師做檢查。

此外,寶寶手腳或肌肉很容易有抽動情形,尤其在熟睡時會輕微顫動,多因為大腦發育未完成,稍為受刺激會產生強烈的局部反應,屬於良性反應。但是手腳抖動伴隨有眼神上吊,或都是單邊抖動,或頻率不固定、忽快忽慢,要懷疑是否腦部有問題。

12.皮膚的檢查重點

◎異位性皮膚炎:新生兒臉上常出現紅疹,最常見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尤其現今過敏體質寶寶很多,好發於臉頰兩側、頭部或四肢外側。兒童期常出現在手肘、膝蓋窩,摸起來很粗,會感覺癢。如果只是輕度,使用保濕乳液即可,嚴重時要看醫生。

◎脂漏性皮膚炎:頭、頸部、耳下或腋下會癢,皮膚呈現黃色,並且油油的,大概在出生12個月以前會消失。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太想知道腹中寶寶像誰!這對夫妻使出大絕招!笑壞網友,推「媽媽贏了」
喝母乳的寶寶,便便稀稀水水,是媽媽亂吃東西嗎?國民健康署盤點4迷思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