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翠絲

台灣洗腎率高居全球之冠,根據健保署統計急、慢性腎臟病,支出費用超過5百億元。但受限於健保預算,不論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自1995 健保開辦至今,洗腎模式沒有太大改變,透析醫材或人力照顧品質也不易提升。根據臨床研究統計,逾5成洗腎患者都面臨皮膚搔癢問題,嚴重破壞生活品質。

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盧國城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易出現皮膚搔癢,隨著腎臟病惡化,第一期到第五期的發生比例也逐漸增加,即使進入洗腎療程,仍有許多患者為搔癢所困。此外,搔癢是一種主觀的不適感,研究指出各國雖有落差,但大約40%~60%患者有搔癢問題。

尿毒性搔癢症的成因有很多,常見有皮膚乾燥、副甲狀腺亢進、血清鈣、磷控制不佳、貧血、體內尿毒素累積等等。而其中某些是可以透過常規治療被矯正的狀況,例如控制副甲狀腺素或體內鈣、磷濃度等。

尿毒搔癢症的治療困境

尿毒性搔癢症的現行治療選擇雖多,但不一定有效,且藥物多半治標不治本,部分患者經由皮膚科醫師評估照光治療,但效果短暫且有限,而當飲食控制及其他可矯正的狀況皆被控制,搔癢狀況仍不見改善,可能造成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壓力,醫界也持續積極尋求解方。

盧國城指出,食物中蛋白質分解後成為胺基酸,後經腸胃道細菌及肝細胞作用形成「小分子親蛋白質尿毒素」。一般人可藉由尿液完全排出體外,但慢性腎病患者無法有效排除。於此同時,更會因此造成腎功能持續惡化,洗腎患者(不論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的清除率也相當低(不到 5%)。

具專利奈米孔洞的尿毒素吸附劑(AST-120)

隨著腎友們生命的延長,「活得長也活得好」成為廣大患者及家人們追求的目標!日本專利口服尿毒素吸附劑(AST-120)由奈米科技製成的碳素粒子組成,其密布的孔洞內帶有酸鹼官能基,具選擇性吸附尿毒素(前驅物質)的能力,因此,能有效改善尿毒性搔癢症。唯需注意避免影響其他藥物的吸收,三餐飯後,可先服用平時藥品,大約間隔一小時後再配開水吞服。

頂尖美國醫學期刊《AGING》刊登台灣臨床研究

AST-120應用於血液透析病患搔癢的臨床試驗,是一項國內多中心的隨機分配研究,執行期間適逢COVID-19,但在各方合作之下,共七家執行醫院仍順利完成研究。結果指出使用4週後,患者皮膚搔癢指數明顯下降,此外,血中尿毒素濃度及發炎因子TNF-α也明顯降低,說明AST-120有效降低尿毒素之外,且能改善透析搔癢。此研究刊登在美國醫學期刊《AGING》,也因尿毒搔癢是目前臨床尚未解決的迫切需求,更加引起西方醫師關注。

統計資料顯示,腹膜透析換液時,會先將腹腔內含代謝廢物的透析液引流出來,再灌入新鮮透析液,過程中會洗掉一部分的蛋白質,因此,腹膜透析患者發生搔癢情形,可能相對血液透析較少一些,但是整體發生率仍相當高。從尿毒性搔癢症的根本原因—尿毒素著手,盡可能提升末期腎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及存活率,是醫界及病患共同追求的目標。

盧國城於今年五月初,受邀參加加拿大腎臟醫學會,交換此項研究心得。不少國外醫師對於AST-120可改善透析搔癢的成果感到驚奇。有別於台灣醫師對此具有普遍認知,及較積極的治療態度,西方醫師大多一知半解;透過此次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期許這項從根本改善洗腎及慢性腎臟病患者搔癢困擾的治療選擇可以逐漸發酵,幫助更多腎病患者。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擺脫洗腎王國名號,腎臟名醫教你全方位逆轉腎功能,其中1件事是關鍵
全台9萬人須長期洗腎!醫告誡「10類人」最易被盯上 5字測罹患風險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