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越來越熱,衛福部統計,熱傷害就診人次較往年同期高。但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教授李建璋表示,今年熱衰竭的患者人數,比中暑人數高,推測與今年天氣「偏乾熱」有關。醫師提醒,一旦頭暈、體溫超過37度,且持續排汗,就要立即降溫,以免演變成中暑,恐增加死亡風險。另外,天氣熱,但新冠肺炎疫情卻仍沒降溫,醫師推測,可能與人流群聚及疫苗保護力失效有關。
偏乾熱! 「熱衰竭」患者較多屬「中暑」前期症狀
艷陽高照,氣溫持續攀升,今(10)日上午9點20分,台北市測得36.1度高溫。而衛福部統計,昨(9)日熱傷害就診人次達到36人次,且今年7月前9天,已有274人次出現熱傷害。
李建璋進一步分析今年熱傷害人數增加,但卻出現熱衰竭人數,比中暑還多的現象,「增加最多的就是熱衰竭,昨天一整天看診,就大概有增加10%到20%的病人」。
今年中暑少、熱衰竭多 台大醫:恐與「偏乾熱」有關
醫師解釋,熱衰竭是中暑前期症狀,今年天氣偏「乾熱」,才會導致熱衰竭人數較多。熱衰竭時,會感到暈眩、體溫超過37度、反應變慢、出汗等情況,一旦經過1至2小時,體溫未降溫,就有機會演變成中暑,這時身體會無法排汗,體溫飆升至40度,甚至意識不清,致死率可能高達50%。
李建璋表示,熱衰竭的時候,第一個就會檢查他是不是有水分跟電解質平衡,所以醫師會給他輸液,「中暑的時候,體溫一定超過39、40度,需要積極性的物理降溫」。
新冠疫情仍高點 醫:群聚、疫苗保護力有關
而天氣熱,新冠病毒照理說較不易在熱環境中存活,但國內新冠疫情卻也未明顯降溫。李建璋指出,上一次施打疫苗已經比較久了,抗體濃度就會比較低了,不管是國內、國外的交流都比較多,新冠的警覺性大概也較降低。
醫師也提醒民眾,避免在高溫環境久留,若出現健康異常狀況,應及早就醫,降低風險。
台北/楊祥瑜、林益新 責任編輯/殷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