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潛水器失事後,深潛探險的安全性議題終於受到關注。圖/台視新聞
泰坦號潛水器失事後,深潛探險的安全性議題終於受到關注。圖/台視新聞

美國海洋之門探險公司的潛水器「泰坦號」,6月18日從加拿大東岸出發,要潛至海底一窺「鐵達尼號」殘骸的奧祕,沒想到潛水器跟艦上的5人就此消失,音訊全無。搜救團隊6月20日聽到水下傳來撞擊聲,一度讓搜救任務燃起希望。經過搜救人員不分晝夜地搜尋,終於在北大西洋一處海底找到泰坦號潛水器破碎的殘骸。這次的搜救宛如不可能的任務,不僅搜尋範圍廣大,「鐵達尼號」殘骸所在位置的深度,相當於7.5座101大樓的高度。

海洋之門的「鐵達尼之行」以及其潛水器,一直以來都極具爭議,儘管海洋之門創辦人拉許聲稱其危險性比過馬路還低,但仍舊發生了本次令人遺憾的事故。曾經有美國CBS電視網的記者造訪過海洋之門,發現這家公司的營運稍嫌草率,更被發現其誇大公司與NASA、波音公司及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而泰坦號的構造及設備,也受外界頻繁地質疑,泰坦號主要是由鈦金屬及碳纖維組合而成,其中少見使用於潛水裝備的碳纖維,更被發現是從波音公司低價收購而來,極具爭議,而創辦人拉許早期受訪畫面也顯示,潛水器內艙空間狹小、設備簡陋,甚至連控制器都是使用遊戲機控制器,也讓許多想要上潛水器的人聞之卻步。

而在商業競爭激烈的時代,海洋之門把極限行程觀光化,在追求冒險創新的同時,是否能夠重視安全性,也成了重要的議題。包括是否需要設立搭乘者的門檻,以及是否有第三方機構作認證及監管,想必在這次事件之後,也將會成為各界檢討的焦點。

在6月14日,也就是泰坦號失事前4日,一艘在希臘外海的漁船,因非法超載數百人導致船隻翻覆發生船難,上百人失蹤,但與泰坦號失事事件相比,在媒體報導上卻有著顯著差距。台視新聞國際中心的資深編譯張立德說到,因為與鐵達尼相關,有些媒體會將失事的5人當成主角去探討,把這場悲劇塑造成駭人聽聞的新聞的意味。新聞媒體應當要再作反思,在報導時該如何拿捏尺度,也是未來新聞媒體人應該要再更加努力改善的地方。

▶《益起看世界Podcast》:每週四更新
▶《益起看世界Podcast》線上收聽: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

責任編輯/張蕎竹 謝文浩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