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皮膚敏感的朋友來說,季節交替之際往往都是皮膚「鬧脾氣」的日子,夏天出油事小,最怕秋冬皮膚乾癢難耐。然而秋冬又是泡湯旺季,而泡湯顧名思義就是長時間將身體泡在水裡,因此,評估自身皮膚狀況就顯得極為重要。

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吳芝穎指出,包括膚質類型或是否患有尋麻疹、異味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都是考量的因素。「像是屬於乾性膚質的民眾,在水溫選擇上更是不宜過高,以免高溫帶走過多水分,出現乾癢脫皮等症狀。」

慢性疾病患者泡湯要注意

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朋友,泡湯前也同樣需要仔細評估身體狀況,血壓、血糖控制狀況不佳者、或剛服用完降血壓藥物的病患,應該避免泡湯;而糖尿病患者由於末梢神經常有退化情形,對溫度較不敏感,很有可能出現狀況時自己都沒有發現,建議泡湯時須有人陪同,並且針對水溫及時間多加留意。

吳芝穎指出,由於泡湯會使身體逐漸失去水分,進而讓血液會變得濃稠,加上冷熱溫差易使血壓上升,恐會增加心臟負荷與發病的風險。為了安全起見,慢性疾病者在泡湯前、後可量量血壓,確保身體狀況良好、適合泡湯,「通常規律服藥且血壓控制得宜、有親友陪同的前提下,就算是慢性疾病患者,還是可以享受泡湯樂趣唷。」 

除此之外,吳芝穎也表示,以泉水溫度來說,就算是熱泉水,大多也不會高於45度,並未達到能夠殺死病菌的溫度標準,所以若帶有傳染性疾病,黴菌感染(如香港腳)、HPV病毒疣者等患者,皆有可能藉由泡湯使他人感染,因此呼籲身上若有此類疾病的朋友,最好等到疾病完全治癒再去泡湯,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入浴、出浴時,要動作要緩慢

進入浴池前,可以在身上澆點熱水適應水溫,再做點簡單的暖身,降低內外溫差過大所造成的身體負擔,同時維持乾淨、舒適的水質環境,並且記得將隱形眼鏡拿掉,才能降低感染結膜炎的風險。

入湯時,切記動作要「慢」,尤其慢性病患者或高齡長者,在進入浴池時可以從膝蓋、下半身、到完全入浴的水位高度皆稍作停留,讓身體能慢慢適應水溫。此外,泡的高度盡量不要高於心臟,也不要一直泡在裡頭。「最好的方式為泡一下、休息一下,每次間隔1015分鐘為佳。」吳芝穎說明,泡太久不僅增加心臟負擔、加劇皮膚刺激,還會導致水分流失過多。

吳芝穎也特別提到,有些朋友在泡湯時習慣搓身體去角質,而這樣不僅有衛生疑慮,還會讓皮膚失去原有的保護力,讓身體變得更紅更癢,還會加速身體水分的流失,應避免為佳。

延伸閱讀:
泡湯時機掌握好,空腹、吃太飽都不行,做完2件事之後泡湯,會增加心臟負擔
後疫情時代瘋出國,備齊防疫三寶之外;老師提醒:這些英文句子要記熟,即使確診也不擔心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