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個案數接下來是否會「指數型暴增」,國內有醫師指出,要是接觸者陽性率增加,就是疫情惡化的指標;也有不少專家建議,可提前擬定應對策略,如果本土確診激增,建議用「三段四級」的分流方式,依據患者症狀等級來區分安置場所。

維持醫療量能 專家建議「三段四級」病患分流

本土確診個案數在短短一週節節上升,未來是否會指數型成長、甚至回到三級警戒?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點出觀察指標,「如果檢疫陽性率增加,就代表病人越來越多,確診者最密切的一群人陽性率都增加,那也是一個疫情在惡化的指標。」

本土病例數是否會指數型爆發,還得多觀察幾天,但不少國內專家認為,可先擬定應變策略,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提出「三段四級」的分流方式,依據患者症狀區分不同的安置區域,像是無症狀病患在家休養,輕、中症到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重症則交由醫院照護。

三段四級分流。圖/台視新聞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對「三段四級」的規劃也相當認同,表示去年5月沒用到,是因為案例還沒太多,靠加強版檢疫旅館過關,但現在萬一個案數指數型上升後,就要陸續啟動,才能讓防疫政策鬆綁的同時,避免醫療量能被疫情壓垮。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圖/台視新聞

不大規模篩、不追蹤輕症 醫:台恐循南韓模式

而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則認為,如果本土個案數激增,台灣極可能循著「南韓模式」進展,也就是不再大規模篩檢,也不主動追蹤輕症者,否則醫療量能和篩檢量能都會不堪負荷。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圖/台視新聞

黃立民指出,面對Omicron病毒株,做疫調效果不是很好,「因為Omicron跑得比疫調快,等到你找到這個人,它已經傳出去了。」

雖說這些方法目前還不必使用,如果要用也要評估適當時機,超前部署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

台北/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朱怡玟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