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民生經濟,許多民眾開始研究投資理財,像是買股票、投資型保單等,來貼補家用,不過根據金融研訓院調查,台灣民眾對金融服務和商品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達3成6,稍微了解的比例也只有3成7,且整體金融素養偏低的民眾更是高達近8成。專家提醒,金融知識不足,很有可能在投資時忽略風險評估,導致血本無歸。
台灣經濟、教育水準高 金融識字率卻偏低
後疫情時代,股市進入大航海世代,想當「航海王」卻不小心「翻船」。什麼叫「當沖」?如何避免被「割韭菜」?這些金融知識民眾知多少?不少民眾說,「大概清楚吧,偶爾會看一下股票,同事之間也會講」。
然而,根據金融研訓院的調查報告,台灣民眾對金融商品和金融資訊的了解程度,有36%的民眾完全不了解,稍微了解的也只有37%,可見對於金融知識還有極大加強空間。
投資前了解相關知識 注意風險才能成功獲利
綜觀國人金融素養,屬於「極低」和「低」層級的民眾高達77.7%,如此一來,在進行投資理財上就很可能吃虧。金融系教授提醒,投資固然獲利快,卻也有一定的風險,無論是股票或債券,想「上車」前,還得先「停、看、聽」,把金融觀念基礎先打好。
台灣人普遍金融知識不足。圖/台視新聞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殷乃平指出,「存款的人會把他的資金拿出來投資到股市,可是你就忘了股市的風險有多大,在漲的時候沒有問題,大家都哈哈笑,都在賺錢,可是跌的時候,你有沒有能力去承受?」
台灣經濟和教育水準高,但金融知識和金融識字率表現卻不如預期,要想在屢屢上演的金融風暴中,不成為財富重分配的魯蛇,民眾還是得避免成為「金融文盲」。
台北/林宸頡、楊岳達 責任編輯/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