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颱風數「正常至偏少」。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今年台灣颱風數「正常至偏少」。圖/台視新聞(資料畫面)

中央氣象署表示,今年至目前為止,西北太平洋僅有2個颱風生成,較氣候平均值43個少,依據過去統計資料,西北太平洋6至12月約有21至25個生成,鄰近台灣颱風個數平均約為5個,氣象署預估,今年下半年的颱風生成總數及鄰近台灣為「正常至偏少」。

今年7-9月 氣溫偏高至正常、雨量正常至偏少

氣象署回顧今年梅雨季5、6月指出,台灣受數波鋒面影響,然而影響的時間都較短,除中南部部分地區外,整體總雨量少於氣候正常值,在氣溫方面,冷熱交替頻繁,受鋒面及東北季風影響期間偏涼,其餘時間偏暖,平均氣溫以正常為主。

氣象署進一步分析,目前熱帶太平洋東部海溫持續下降,反聖嬰現象有發展的趨勢,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反聖嬰發展年,台灣的夏季可能更加炎熱,颱風生成位置則較靠近台灣,針對未來一季展望,經氣象署及各國數值模式預報結果,預估今年7至9月台灣氣溫偏高至正常的機率較大,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

7月颱風季 氣象署新增2資訊提早防災

氣象署特別呼籲,7月開始進入颱風季,大家要盡早做好防颱準備,也需防範夏季高溫及雷擊,氣象署也為了強化颱風早期預警資訊,自113年7月1日於原「120小時颱風暴風侵襲機率」產品上,新增「颱風暴風可能到達時間」及「颱風暴風可能最早到達時間」兩項資訊,可以讓風險管理需求較高之族群,提早進行防災整備參考。

氣象署表示,目前台灣與美、日等先進各國官方的預報水準相當,隨著新產品推出,可提供更加完整的預警資訊,幫助各界在颱風來臨前3至5天,先取得颱風暴風「可能」及「可能最早」到達時間與機率,以及早因應,對於防災決策者、一般民眾,甚至是需要更長時間進行準備工作的族群,例如農漁業從業者、高風險地區居民等,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確保自身安全,氣象署將在颱風警報期間,滾動式發布3小时間隔的定量降水預報,並定時舉行最新颱風動態說明記者會。

責任編輯/張碧珊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