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2)日衛福部研議放寬三大類族群免評巴氏量表,可以直接申請聘僱外籍看護,初估約有六十萬人受惠。但有勞團憂心,一旦放寬聘僱門檻,外籍看護可以挑選比較輕鬆、好照顧的輕症患者,如此一來恐怕導致重症患者家庭「更難媒合」。勞團痛批,政府像是發消費券一般在處理社福制度,是不負責任的政策行為;也有其他專家表示,如果配套不夠完善,恐怕會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聘僱門檻放寬 勞團憂外籍看護流向「輕症」

吃飯喝水等基本生活都還能自理,但可能行動不靈活、容易跌倒,或已經出現輕微失智的長輩,還是得有人隨身在側比較安全。

衛福部12日拋出研擬放寬三大類族群免評巴氏量表,可以直接申請聘僱外籍看護,初估約有六十萬人受惠,但此舉卻引來專業人士砲轟,像是發消費券一般在處理社福制度,太過草率。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人員吳靜如痛批,這是為了買票的不負責任政策行為,對於「重症」本來就難照顧的人,以及「聘不起」移工的人,這些問題都沒辦法解決,直言看似是福利,可是事實上就是讓台灣的「奴工制度更奴工化」。

勞團也憂心,一旦放寬聘僱門檻,外籍看護可以挑選比較輕鬆、好照顧的輕症患者,如此一來恐怕導致重症患者家庭「更難媒合」,甚至也會排擠到本國籍有證照的照服員。

重症家庭恐更難媒合看護 專家籲要有配套

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吳第明認為要有配套措施,像是「外籍移工逃逸」是否有落實管理、台灣本國籍的工作權益被壓縮、以及治安上也有一些隱憂,若沒有制定配套措施,「後面要補這個破網,其實問題還滿嚴重的。」

人口結構改變,高齡化、少子化已難逆轉,引進更多移工恐怕也是必然趨勢,但專家提醒,沒有長期規劃和完善配套,就怕會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台北/鄭伊珊、林益新 責任編輯/吳苡榛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