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於8月30日病逝。圖/畫面攝自AP
前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於8月30日病逝。圖/畫面攝自AP
  • 用和平方式結束冷戰,總書記戈巴契夫獲諾貝爾和平獎
  • 戈巴契夫推動改革卻加速了蘇聯解體,國內外評價兩極
  • 戈巴契夫卸任後展開海外巡迴演講,造訪台灣掀起旋風

前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8月30日病逝,享耆壽91歲。俄羅斯總統普亭因公無法出席喪禮,提前手持一束紅玫瑰,在靈柩前獻花默哀。克里姆林宮推崇戈巴契夫將是名留青史的政治家,但他跟西方國家友好的「浪漫主義」,卻是一場錯誤的寄託。不過西方各國領袖卻同聲讚揚戈巴契夫,用和平方式結束冷戰,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用和平方式結束冷戰 戈巴契夫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戈巴契夫決定不派兵介入,更成為冷戰時代維護和平的重要關鍵,1990年還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戈巴契夫出身農村,成長於史達林高壓統治時代,年僅40歲就進入權力核心,一路平步青雲。

1985年出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1980年代跟美國總統雷根簽署美蘇中程核武條約,化解兩大強權緊張關係。戈巴契夫對內積極推動改革,透過「重建」跟「開放」,兩大政策推動經濟現代化、社會結構改革,卻加速了蘇聯的瓦解。

「蘇聯末代總書記」 戈巴契夫國內外評價兩極

1991年蘇聯解體,戈巴契夫成為「蘇聯末代總書記」,他在國內外的評價,也是非常兩極。在西方世界的眼中,戈巴契夫是開明的政治家,樂於跟民主國家打交道,對於西方資本主義也抱持開放的態度,在西方媒體呈現力挽狂瀾的智者形象。

但在俄羅斯人的眼裡,戈巴契夫卻是不願承擔歷史責任的懦夫,無法拯救搖搖欲墜的蘇聯,缺乏恢復往日帝國風光的氣魄。戈巴契夫的角色始終備受爭議。對普亭跟許多俄國人而言,蘇聯瓦解是個悲劇,不但帶來大規模貧窮,更重創俄國的國際地位。

卸任後展開海外巡迴演講 造訪台灣掀起旋風

戈巴契夫卸任後,積極效法西方國家元首,動筆寫回憶錄,展開海外巡迴演講,持續拜訪各國領袖,包括1994年造訪台灣,會見前總統李登輝。戈巴契夫還在立法院演講,在台灣掀起一陣旋風。他不但推崇李前總統多年來積極推動改革的成果,還表示希望也能在不流血的狀況下完成改革的理想。

據俄羅斯官方媒體報導,戈巴契夫將安葬在莫斯科新聖女修道院公墓,長眠於妻子身旁。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戈巴契夫見證了蘇聯從史達林到普亭的歷史,致力於政治經濟改革,卻無法逆轉極權復辟。戈巴契夫用一句「我們曾經努力過」,做為自己的人生句點。這位劃時代的領導人,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只能留待歷史去評斷。

責任編輯/謝文浩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