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容易引發地震嗎?中研院研究員研究發現,台灣西半部的地震活動和陸地儲水量有關,根據統計,地震活動在每年2到4月達到高峰、7到9月則是最低值,研判是因為夏季強降雨,水文荷重增加,逆斷層不易滑動;反之冬末春枯水期,應力改變,地震發生頻率就比較高,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科學期刊上,不過專家也說,陸地儲水量只是地震發生的可能原因之一,不用太恐慌。
地震頻繁和「缺水」有關? 中研院證實
4月18日深夜接連兩次地牛翻身,幾乎全台有感,嚇壞不少人,而現在更有研究發現,地震頻繁可能跟「缺水」有關,中研院研究員許雅儒近期發現,台灣西部在每年2到4月的冬末春初估水期時,地震活動達到高峰期,而夏季強降雨機率高時,7到9月的地震頻率則會來到最低值,認為季節的陸地儲水量波動,和地震呈現負相關。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啟清說明,土壤裡面水比較多的話,垂直的壓力就比較大,斷層面的水比較多的話,摩擦力就會比較小。
台灣遇最大乾旱恐有大地震? 專家解釋「不是絕對」
只不過,台灣東部淺層地震影響因素更多,與地下水位等水文荷重狀況關係較小,而今年台灣碰上半世紀以來最大乾旱,也有人憂心,再不下雨,是否會導致大地震發生?
劉啟清認為,不是絕對的條件,應力累積已經到某一個程度,接近於要破裂的地方,這些小的應力改變就會引發地震。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西半部冬季初春水位較低時,發生大地震的機率較高,但也不是絕對,民眾不用太過恐慌。
台北/黃品寧、楊岳達 責任編輯/張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