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兩年後將把福島核廢水排入海洋,引發國際爭議,根據原能會的評估報告顯示,不排除會有部分核廢水,因為洋流擴散到台灣海域,使得近海和遠洋漁業受到影響。儘管原能會將在鄰海設置33個監測點,農委會也會加強檢測捕撈漁獲,但若想避免吃到受到核廢水影響的漁獲,建議少吃大型魚類,改吃30公分內的小型魚類,比較保險。
日核廢水入海 最快1年半抵台灣外海衝擊漁業
日本將排放福島核廢水,引發各國關注。根據原能會的評估報告指出,受到黑潮主流沿著台灣東岸向東北流經日本,再進入北太平洋流循環,有機率把日本區域的海流和汙染物向南帶回台灣海域。專家認為,台灣的近海、遠洋漁業都可能受到影響,畢竟台灣鄰海附近重點洄游魚類的路徑,幾乎跟氚水排放後可能的擴散路線重疊。
海洋大學學務長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鄭學淵指出,放射性的核種進入到食物鏈以後,最後還是由人類把牠吃掉,「那我們有很多的魚,尤其是遠洋的魚,包括鮪魚、旗魚、鬼頭刀等都是在這個附近抓的,所以到時候它會影響的層面,包括我們的食物都會受到影響。」
專家預估,日本排放核廢水1年後,廢水有可能會進入北太平洋中央;排放1年半後,影響台灣外海;排放4年後,會影響北美洲西岸;排放7年後,會影響整個北太平洋,預估影響的經濟物種,包括秋刀魚、白帶魚和烏魚等都會受到衝擊。
難安心!原能會設33處監測 專家:濃度低恐驗不到
雖然原能會表示,會在鄰海設置33個監測點設置海洋輻射預警系統;農委會也說會加強檢測漁獲,但專家認為,如果核廢水排放濃度低,可能會偵測不到。鄭學淵指出,「生物一開始吃到核廢水的時候,量也是很少,我們也偵測不到,後面我們一定會失去警惕,吃進來結果出不去。」
避核廢水威脅 專家籲改吃30公分內小型漁獲
如果不想吃到日本排放核廢水所影響的漁貨,專家建議少吃遠洋漁貨,改吃30公分內的小型漁類,會較為安全。
台北/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朱怡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