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在美國時間13號表示,智慧型手機、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將與半導體一併面臨「個別關稅」,可能會在大約一個月後施加,對此,國內晶片業者推演出「3種劇本」,最重恐怕被課超過100%的關稅,有些電子傳產企業已啟動「避震機制」,有的備貨、有的預告漲價,有的配合客戶調節產能,不過,有專家也說,在關稅最終結果還沒出爐之前,台廠恐怕只能持續與客戶溝通調整。
備貨、漲價、調整產能 台廠:無劇本貿易衝擊
有台灣電子傳產企業出口廠商透露,美國4月2號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後,有客戶就緊急通知,停止出貨或暫緩出貨!到了4月9號,美國又宣布對等關稅暫緩90天,客戶從交貨「慢慢來」改為「趕快來」,想搶在90天內出貨,同時也啟動「避震」機制,包含備貨、預告漲價及調節產能等,這讓台廠直言,根本是一場沒有劇本的貿易衝擊!
美國宣布暫緩關稅後,客戶從慢慢來改為趕快出貨。圖/台視新聞製圖面對關稅政策不斷有最新變化,國內晶片業界也推演出3種劇本,第一種是採用「國家或廠商」全球半導體產出量與美國製造的差額,訂出公式課稅,也就是「大水庫模式」,這恐怕會對半導體業衝擊最為劇烈!
第二種是對「進口美國的晶片」課稅,首當其衝的就是,需要進口晶片在美國組裝、整合的廠商,例如鴻海、廣達等,但這相當於懲罰在美國加大力度設廠的業者。
第三種則是對「內含半導體的產品」課稅,這幾乎涵蓋所有進口到美國的科技產品,影響範圍最廣!
知識力科技執行長曲建仲博士分析,「很有可能是直接算一個平均值,這數字是立刻就能課到稅,而且對整個客戶還有供應商來說,衝擊比較小的方式。」雲報政經產業研究院副社長柴煥欣則指出,「關稅只是手段,重返美國在人工智慧產業上面的霸權。」
由於關稅政策不斷有變化,台廠科技業者該如何因應或自救,目前也成為最頭痛的課題!
台北/劉芝宇、黃明聖 責任編輯/陳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