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血壓可高一點是錯的! 心臟醫建議透過3C管理血壓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文:李政純
最近在幾個家族和長輩群組中都收到同一則訊息如下:「美國已正式公告:65歲以上標準血壓150/90,80歲以上的正常老人,160甚至170也可以。
多年來我們統統受過去著重醫療商業利益“老標準”(不能超過120)的數字影響太大了,對60、70歲以上的老人造成極大不必要的高血壓心理負擔!
從今起要更正被醫師教錯的觀念了,請看下列報導。
〖分享血壓請參考〗:
顛覆我們對正常血壓的認知!各種年齡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
正常收縮壓=吳氏計算收縮壓=(82+年齡)
例:75歲= 82 + 75 = 157
【結論】
正常收縮壓:男性= 82 +年齡,女性= 80 +年齡,健康(正常)指標:實測收縮壓=正常收縮壓。
北部某大醫院院院長指出,70歲以上的人高血壓不能低於130,否則極易產生體位低血壓暈倒,高血壓在150〜130之間較為安全,寧可高一點,別低。」
血壓標準是130/80以下
群組中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人說這樣才是正確的,她也曾看過這樣的報導;另一位長輩則說這樣才符合人性,大家好像在看到這樣的訊息之後,對自己的血壓放心許多;但這樣的錯誤資訊一直轉傳下去真的好嗎?
我覺得有義務趕緊跳出來,把正確的資料貼給大家:「不管你是30歲還是80歲,血壓都要控制在130/80以下,才能降低中風、心臟病、失智、主動脈剝離和腎臟病等疾病的風險。」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金泓先表示,世界各國對於高血壓的定義有些許不同,依據<2022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居家血壓值只要高於130/8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
130/80是高血壓新標準 美國在2017年修改高血壓指引,正式將高血壓診斷值下修到130/80mmHg,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學會,也在2022年5月宣布,台灣正式引用130/80mmHg高血壓診斷新準則。 |
初期沒症狀,出現不適血壓已飆高
一般來說,高血壓症狀在初期不明顯,又因發展緩慢,因此,有「沉默殺手」的稱號;等到出現症狀時,血壓應該已經居高不下好一陣子,高血壓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常以頭痛頭暈表現,但因為不明顯,經常被忽略,往往情況嚴重到需就醫時,血壓已經相當高了;頭頸痠痛、兩肩痠硬,血壓偏高一段時間後,導致血管彈性變差、管壁變硬,有些人會感覺肩頸痠痛,但休息後,可能又恢復正常,因此也常被忽略。
金泓先指出,若是血壓長期偏高,就容易感覺疲憊、頭痛、耳鳴,甚至有人會暈眩,這時若不好好控制血壓,就可能出現併發症;當走路已經容易出現不穩狀態,這往往已經是輕微的中風了。
三高共病風險高
金泓先表示,根據臨床觀察發現,不少高血壓患者,也同時有高血糖和膽固醇過高的情況,尤其是老年高血壓病人,特別容易有三高共病。
這是因為高血壓會對身體產生慢性傷害,若是高血壓又合併有三高共病,血糖、膽固醇經年累月沉積在血管壁上,容易導致血管壁越來越硬化、狹窄,過高的血糖、膽固醇若又沒有好好控制,血壓相對更容易飆高,三者互相影響。
舉例來說,高血壓合併糖尿病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白內障、腎衰竭、周邊血管動脈疾病,當周邊血管硬化導致血流無法正常流動,容易造成手腳缺血壞死,增加截肢風險。
又如果高血壓合併高血脂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太高,容易導致血液流速減慢,容易形成血栓。尤其在炎熱夏天容易脫水,血液黏稠度升高,若血栓發生在心臟就發生心肌梗塞,若發生在腦部就是腦中風。
6個壞習慣,讓血壓降不下來
血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變高,都是因為日常生活中養成的一些壞習慣。
- 飲食高鹽:鈉雖然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但若是攝取過多,血壓就會上升。
- 身形肥胖:人體肥胖時會伴隨著氧氣消耗量的增加,因此,包含心跳數、循環血液量增加之後,血壓也會隨之上升。
- 長期吸菸:吸菸容易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受損,也會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
- 過量飲酒:少量或適量的酒精,可以使得血管擴張、血壓下降,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功能;但是,經常飲用過量酒精,反而會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危害心臟功能。
- 久坐不運動:久坐不運動,身體無法代謝,長期下來,血壓就會升高。
- 缺乏健康意識:因為高血壓無聲無息,因此,定期量血壓非常重要,才能及早發現並及早控制。
夏季仍要預防心血管疾病
金泓先進一步說明,依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全台灣約有四分之一人口有高血壓的問題,超過65歲以上的長者更高達三分之二的人有高血壓的症狀。高血壓是造成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及視網膜病變的高危險因子,不少民眾以為在冬季天冷時才會引起高血壓,其實夏季氣溫上升,也會引起血壓的變化。
近幾年來,台灣夏季氣溫不斷地攀升,民眾頻繁進出室內冷氣房與室外炎熱環境,容易因為血管不斷收縮與擴張,造成血壓的不穩定。另外,天氣熱也容易造成水份流失,如果沒有適時地補充水份,則會造成血液濃稠,進而增加了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
建立定期量血壓習慣
金泓先表示,為了及早預防高血壓,應養成每日測量血壓的習慣,建議每日起床後及入睡前各測量一次,測量前30~60分鐘不宜激烈運動、抽菸、洗澡或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建議安靜坐著休息10~15分鐘左右後再行測量。
血壓量測722原則
針對血壓量測,可參考2022年台灣高血壓學會所提倡的「722原則」,即連續測量7天、一天測量2回(起床後及入睡前各1回)、每回測量2次(間隔1分鐘測量)。
至於何時應開始建立量血壓的習慣,建議18歲以上至少一年測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上應定期測量血壓,由於高血壓與遺傳有很大的關聯性,故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更應注意血壓的變化。
血壓要也要3C管理
在家量血壓高於130/80毫米汞柱,或在醫療院所測血壓140/90毫米汞柱,就被認定為有高血壓,會有這樣的此差距,是因為民眾在醫院時容易情緒緊張,即所謂白袍症候群,所造成的血壓測量值偏高,為了掌握血壓的正確性,建議可以反覆多測量幾次之後再確認。
金泓先提醒高血壓病人,一定要遵守3C自主管理原則,即:
Check:規律測量血壓,每日固定時段量測血壓。
Change:改變生活習慣,建立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
Control:控制血壓,遵循醫囑規律服藥及定時回診追蹤。
血壓控制,對於維持心血管與腎臟健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藥物治療與健康的生活型態,也都是維持血壓平穩的重要因子。如果有任何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的問題,請至心臟科門診就醫。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台灣高達529萬人罹高血壓!專家提「必做3事」防損心腎功能 每天早晚都要
·善用1中藥材,促進血液循環,能改善高血壓造成的眩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