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急診壅塞問題加劇!去年全台急診病人一共超過24萬人次,在急診停留大於24小時,相較2022年成長了26.5%,創下近年新高,其中一個關鍵就在「護理人力不足」。雖然今年政府祭出夜班獎勵、三班護病比,但人力荒卻未止血,護理團體認為,如果人力缺口再擴大,今年的急診壅塞問題恐怕會繼續下去,急診醫師也擔憂,一旦碰上流感等疫情,等床的情況將會更嚴重。

護理缺工遲未解 醫憂「疫病爆發急診扛不住」

走道上擠滿臨時病床,來來去去的人潮,讓照顧病患的家屬得不停換位置,光是去年,全台急診病人有超過24萬人次,在急診停留的時間超過24小時,相較2022年成長了26.5%,創下近年新高,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在護理人力不足。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表示,醫院的壅塞讓人力緊繃,如果遇到下一個疫病,或比較嚴重的話,醫院的量能就會受到挑戰。

三班護病比制上路 各醫院恐出「關床」下策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至初,「這樣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護理人員不斷在反映病房上不去,急診塞住了,因為上面都在關床」。

面對全台護理人力吃緊,統計今年2到4月,國內一共少了856名護理師,有醫師擔憂,只要再出現任何一個疫病,或者流感疫情爆發,導致重症個案增加,那今年的急診壅塞問題,將會更嚴重。

另一方面,醫院為了達到護病比要求,可能會關床關更兇,更會拉長病人等待時間,加上護理人員還要跨科支援,也會加劇急診人員出走,選擇遠走他鄉到國外執業。

而急診壅塞也凸顯出分級醫療問題,去年的醫院病人下轉數,還有回轉率都未能達標。

馬惠明說,「我認為分級醫療是很重要的一塊,當病人病情穩定,要趕快有下轉的機制,增加效率」。

「論量計酬」醫療難落實 醫喊應有替代選項

醫改會也分析,根本問題在「論量計酬」,比起下轉獲得的點數,醫院把病人留住的收入更高,強調政府應該重新檢討支付標準。

急診醫學會則呼籲,當務之急除了要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紓解待床壅塞,也要發展急診住院的替代選項,像是在宅急症照護,緩解燃眉之急。 

台北/魏于恬、葉凌帆 責任編輯/林均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