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魚」捕獲特別多 民眾聯想:和地牛頻翻身有關?
有漁民在台東大武釣捕白帶魚時,意外釣起一隻長約2.5公尺、重12.6公斤,俗稱「地震魚」的皇帶魚,讓漁民又驚又意外,船長說,幾天前才抓到10多隻地震魚,加上今年地震魚特別多,懷疑是否和近期地震頻繁有關?對此,專家表示,地震魚出現可能跟地震後,海底環境改變,讓地震魚因此移往比較淺的海域,但並不代表地震魚可以預測地震。
船長捕到2.5米地震魚 「前幾天捕到10多尾」
老闆一手抓起地震魚,不過顯得有點吃力,這尾長約2.5公尺、重12.6公斤的地震魚,和一旁的白帶魚相比,大小相差好幾十倍,就連身材壯碩的漁工用雙手抓也很不容易,陳姓船長直呼,「特別多啊,我已經抓10多尾了,應該是地震的問題,之前每年遇到一次。」
陳姓船長這回在大武外海捕白帶魚時意外抓到地震魚,而在幾天前,他還在成功外海抓到10多隻地震魚,忍不住和近日頻繁地震產生聯想。
地震魚頻出現 專家疑地震後「海底環境改變」
不過,水產試驗所副研究員黃侑勖解釋,「地震造成說牠海底,牠本來棲息的環境產生變化,比如說可能有海底的土石流,驚擾到牠了,所以牠才往比較淺的海域上來,不是說牠出現是一個徵兆,應該是說牠是受地震影響才出現。」
俗稱的「地震魚」普遍是指皇帶魚,最大體長可以達到8公尺,生活在200到500公尺海域,屬於深海魚。專家表示,地震造成海底環境變化,讓地震魚因此移動到較淺的海域,更強調不代表能預測地震,民眾不須過度恐慌。
台東/劉麟祥、蘇敬哲、紀惠菁 責任編輯/曾以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