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目前已經成為台灣嚴重的「騷擾性害蟲」之一,雖然沒有證實會傳播疾病,但被咬之後的癢、紅腫以及可能產生的過敏反應,經常令人無法忍受。慈濟大學和中研院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經過3年多努力,完成小黑蚊基因體定序,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未來有機會能開發新的防治策略,降低小黑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利用同隻小黑蚊20多顆卵 團隊取得較完整DNA
天氣轉熱,每到戶外最怕的就是小黑蚊,只要被叮咬就會奇癢無比,有些人甚至會出現過敏反應,而現在有慈濟大學和中研院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小黑蚊基因體的定序解碼,有助於進一步防治。
小黑蚊學名為台灣鋏蠓,一隻個體大小約0.14公分,能取得的基因體DNA只有「幾奈克」,完整性不夠。因此,研究團隊抓了100多隻小黑蚊萃取DNA來組裝,但又因為個體數太多,DNA有差異,導致組裝後的複雜度變高且品質不好。
最後,團隊改變萃取DNA的方式,從校園裡抓取一隻雌性小黑蚊,用牠產下的20幾顆卵取得的DNA進行定序。由於這些卵來自同一隻小黑蚊,因此遺傳物質差異小,能夠取到更完整的DNA。
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副教授林明德針對小黑蚊基因研究結果進行解說。圖/台視新聞解碼小黑蚊基因定序! 精準防治往前邁大步
小黑蚊基因體定序完成,可以替小黑蚊抗藥性基因以及分子遺傳學的相關研究提供基礎,幫助開發小黑蚊的誘引劑或是忌避劑,減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台北/劉芝宇、張元杰 責任編輯/李顯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