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食物中毒愈來愈多?重症醫曝「關鍵4原因」 便當買回來要馬上吃

近日來,在台灣似乎食物中毒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重症醫師黃軒整理一下手中的資料分享:

1、業者食品安全鬆懈了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一些餐廳和食品製造商可能會在食品處理和儲存過程中採取捷徑。

.知名壽司桌上一條抹布,擦拭用到底,就是例子之一!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忽視了一些重要的衛生標準和安全措施,從而提供了一個適合細菌和病毒或毒素滋生的環境。

例如,如果食品沒有在適當的溫度下儲存或處理,就可能會成為細菌如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或諾羅病毒的培養基。這些細菌/病毒可以在食物中迅速繁殖,如果被人食用,就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知名餐廳的諾羅病毒感染事件,也就是其中之一。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餐廳和食品製造商,可能在食品處理和儲存過程中採取了「個人認為安全」的捷徑。

.台中知名餐廳食材醬料已經過期,這就可能導致了細菌和病毒的滋生,增加了食物中毒的風險。

2、冷鏈物流的影響

冷鏈管理,是指在食品的整個供應鏈中,從生產、儲存到運輸過程中,都必須保持在適當的低溫環境中,以防止食品變質和細菌滋生。尤其是對於易腐食品如肉類、海鮮和乳製品,冷鏈管理更是至關重要。

當冷鏈在任何階段被打破,比如在運輸過程中冷藏設備故障或是在轉運點的不當儲存,都可能導致食品溫度升高,成為細菌和病毒的滋生地,增加了食物中毒的風險。

氣候變化,還可能導致傳統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變得不再有效,因為它們可能沒有考慮到這些新的環境條件。這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食材的長途運輸可能會在過程中造成污染,尤其是在沒有適當冷鏈管理的情況下。

3、外食便當放太久了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外出用餐的頻率明顯增加。這不僅帶動了餐飲業的繁榮,也意味著更多的食品安全風險。醫學上有個叫食品衛生的「危險溫度」,就是你買回來的便當食品,如果介於760度,又放了太久了,那麼大部分微生物,都容易在這溫度內滋長,你要避開危險溫度,就是把買回來的外食,要馬上吃掉才是,不然,要吃時也至少加熱到70度以上才能殺菌,才能放心吃便當!

4、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意識抬頭

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意識提高,對食物中毒的報告和反應也更為敏感。隨著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遠超以往。一旦發生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的消息,也便能迅速傳播開來。

.蘇丹紅事件,民眾對辣食物的影響

這不僅放大了事件的影響,也使得我們感覺到這類事件似乎比以往更加頻繁。這意味著即便是小範圍的食物中毒事件,也可能會被報導和放大,進一步引起社會的關注。

食物中毒增多因素多 關注和改善是每個人的責任

食物中毒事件的增多,既有實際發生率提高的原因,也有信息傳播效果的加成。面對這一問題,我們應當從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加強公眾教育等方面入手,共同守護我們的「食」界安全!

黃軒強調,總之,食物中毒的增多是一個多因素的結果,需要我們從多個角度來進行預防和控制。記得,食品安全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大家一起來關注和改善吧!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又吐又拉是「吃壞肚子or食物中毒」?醫揭「2點判斷」 1洗手法以為乾淨但殺不死病毒
·食物中毒連環爆!醫提醒「5個保命動作」 特別是打蛋後不少人都忘了這1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