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戀童癖」?戀童癖可以治療嗎? 心理師揭「6大潛在特徵」
知名藝人黃子佼於去(2023)年遭指控性騷擾,今年4月更被檢方搜索出其電腦硬碟藏有7部未成年不雅影片,消息一出引爆各界撻伐;如今更有不少網友上傳昔日黃子佼的受訪影片,直指其可能有潛在的「戀童癖」傾向。
戀童癖的定義為何? 加害者也可能曾是受害者?
曾任第四屆新竹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現任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的林肇賢受訪表示,首先應釐清「犯罪」與「疾病」不能一概而論,意即多數精神疾病患者不見得會犯罪;加害者也不一定患有精神疾病。黃子佼的犯罪行為雖經屬實,但其犯罪動機是否起因於精神疾患,需經由更嚴謹且專業的鑑定才能斷論。
林肇賢心理師說明,臨床上所定義的「戀童癖」或戀童傾向,一般而言是指對於青春期前期、或更為年幼的學齡兒童或幼童(通常為13歲以下),長期存有強烈性慾的患者;至於針對17歲女性權勢性交,雖無庸置疑違反法律,卻不見得符合戀童癖的診斷標準。
「另一個臨床標準是,長達半年以上持續對兒童有強烈性幻想、性衝動,更甚者有騷擾、猥褻、侵犯等行為!」林肇賢心理師指出,過往有極少數研究支持戀童癖與基因或其他生理因素有關,惟其證據力薄弱,目前仍傾向認為戀童傾向深受心理、社會與文化等複雜因素交互形成。另外,研究顯示戀童者有較高比例曾遭遇童年時期的身體虐待、性虐待、或親子關係不佳等狀況,但也有戀童傾向者無上述相關經驗,加害者也未必曾是受害者。
戀童傾向者「男性遠大於女性」? 外觀正常者也可能是戀童癖?
戀童癖會有哪些外觀特徵?哪些行為舉止與戀童傾向可能有關?林肇賢心理師澄清,戀童癖患者不見得能從相貌辨別,例如西裝筆挺的高階主管,雖從外表看不出端倪,卻可能有潛在的戀童傾向。以較為明確的臨床實證來看,戀童癖男性遠高於女性、且異性戀者也高於同性戀者。
另外,戀童癖患者有高比例合併憂鬱症、焦慮症等情緒問題,酗酒、用藥等物質濫用的風險也可能較高。戀童傾向的加害者經常在負面情緒狀態或飲酒後犯罪;且戀童者往往也有較高的衝動性,在高風險情境(如與兒童獨處一段時間)下更容易對反抗能力較低的兒童下手。
「一般民眾對於兒童性犯罪,會抱持著『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心態去控管風險;但在臨床實務上,除非當事人願意傾吐內心感受,否則我們並不會輕易斷定任何犯罪者為戀童癖患者!」
以心理病理學角度來看,戀童癖是「缺乏正常社交技巧」的結果,意即無法透過一般管道得到親密關係或性滿足,所以轉向天真的孩童尋求慰藉。但「反之不亦然」,並非所有內向者都可能有戀童傾向;也有部分戀童癖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
戀童癖可以「治療」嗎? 患者應及早學習與性癖「共處」?
不少民眾好奇,戀童傾向是否能透過心理治療加以緩解?林肇賢心理師表示,心理治療確實可以透過多種途徑幫助戀童傾向者,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有助於初步釐清戀童傾向者的原生家庭關係、受虐經驗導致的內在創傷與扭曲信念,且能改善其社交與人際困擾、負面情緒調解,乃至於衝動控制能力。
再者,認知行為療法也能幫助患者降低由性癖帶來的性刺激或性慾,例如去敏感化(Desensitization)訓練或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有助於讓性慾與特定人事物的連結減弱。以戀童癖而言,經治療後,患者與兒童接觸時的感受,不必然與性慾產生掛勾。
「大多數覺察到自己有戀童傾向的人,可能因羞愧感或資訊缺乏而抗拒協助。其實只要對任何性癖感到不適或有疑慮,都鼓勵事先諮詢專業人員,了解是否需要諮商或治療!」林肇賢心理師強調,性癖好往往為長期養成的過程,若能及早學習與之共處,有助於避免負面後果,對於改善心理健康亦至關重要。
性侵害受害者逾1/3留下創傷! 「3措施」有助及早走出陰霾
若兒時或青少年時期曾受到性騷擾甚至是性侵害,該如何早日走出陰影?林肇賢心理師表示,過往有研究指出約有三分之一曾受性侵害的女性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所苦。受害者可能飽受創傷折磨數年甚而數十年,進而形成更為複雜化的心理問題。
「對於性侵害事件的受害者而言,有時候要自我療癒真的很困難。因此呼籲有不幸經驗的民眾,應鼓起勇氣及早接受治療,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林肇賢心理師指出,現今心理治療技術已相當進步,處理創傷未必如過往曠日廢時。例如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透過治療師引導並處理創傷回憶,帶領個案進行類似於動眼睡眠期的眼球運動,使過往無法整理的痛苦記憶與情緒得以更新。
EMDR療法為科學實證能較為快速處理創傷的治療方式,目前在國內也能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師進行療程。除了尋求治療外,林肇賢心理師也鼓勵創傷者學習「正念」,並在日常生活中規律進行正念練習,對於緩解創傷也有益處。另外,建議維持良好作息如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熬夜,飲食均衡與多加運動,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身心健康。
聯署修法還不夠? 心理師:從性教育著手才是治本策略
黃子佼案令不少國人意識到保障兒少權益的重要性,更有不少影視名人聯署修法,呼籲政府重視兒少性犯罪問題。林肇賢心理師認為,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看,預防兒童性犯罪屬於一級預防的範疇,最理想的目標是能夠在犯行真正發生之前就加以根除。
「具體而言,就是從『心理健康教育』或『性教育』著手,讓潛在有困擾的人及早認知自身狀況並尋求協助。然而不諱言在政策面推行確有實質難度;舉例而言,近期受到不少關注的行人安全議題,事實上就是過往交通教育的的不足、人民對路權與規則缺乏基本認識,導致違規者往往對自身的偏差行為毫無自覺!」
基於性教育不足的先天限制,有重大性犯罪情節出現時往往只能加重罰則,這也是歐美國家近年來對於兒童犯罪一律從嚴處罰,「因為亡羊補牢總比不補來得好。」不過,若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重新加強民眾對於性教育的認識、了解自己的內心活動,可能才是杜絕性犯罪的治本策略。
最後,林肇賢心理師呼籲:「與其加入『丟石頭』的人群,我們不如藉由黃子佼事件,去意識並覺察到自己內在可能的委屈、憤怒、恐懼,甚至是暴力或性慾,並對其給予觀照與療癒。這樣的舉動看似違反人性直覺,卻是相當值得嘗試的練習!」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潮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延伸閱讀:
·身高恐影響性格!研究:身高矮小的人「3個黑暗特質」強烈 自戀又精神變態
·臉書社團洩大量不雅照!私密影片遭外流怎辦? 衛福部「1管道」協助移除下架阻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