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教生課堂衝突 看共融教育的挑戰
2024年3月,一名特教高中生在課堂上和老師發生口角,演變成肢體衝突,影片在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不少人大嘆師道不復,也有人認為其他學生無端被干擾,輿論無不指向融合教育模式,也就是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與普通學生一起接受教育。近年來,台灣社會對特殊教育的意識升高,在家長和教師的合作下,越來越多學生及早被發現,經鑑定成為特教學生,人數在這10年來也持續增加,102學年度大約有10萬名,到了112學年度將近有15萬名,所有教師都可能有機會面對特教生,但教育現場的每一分子是否已有充分準備?一場衝突事件也揭開教育現場的隱憂。
共融班級 特教生課堂衝突
台北市某高中學生拍下課堂影片放上網路,特教生與普教代課老師言語交鋒,氣氛緊張,二人不斷表達各自的上課需求,接著這名學生到達情緒臨界點,起身怒吼,老師也不再對話,最後學生失去自制,演變成肢體衝突,對現場師生來說,都造成身心負面影響。當事學校採融合教育,讓特教生和一般生大部分時間在同個班級學習,事後校方坦承,未確實告知代課老師特教生的資訊,學校的改善重點包含落實課務交接、請學生照醫囑定時服藥、普教老師的特教增能,但是再多的事前預防和準備,是否已足以面對複雜多變的教育現場?
特教學生 人數持續攀升
近年台灣社會對特殊教育的意識升高,在家長和教師合作下,越來越多學生及早被發現,經鑑定成為特教學生。102學年度全台特教身心障礙類學生人數,從大專到國中、小學有10萬3711人,十年間迅速成長,110學年度已突破11萬人,112學年度則有11萬8045人,若再加上幼教特教學生2萬7917人,已將近15萬人。攀升的數字,正催促校園接納特教學生,全教總特教委員會主委鍾正信表示,不是說特教生只歸特教,我們要有一個概念是,他先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然後第二個,他是在這個學校裡面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整體來講,他是這個學校的一分子。
校園推融合教育 行之有年
台灣推動普特融合教育逾25年,對特教生的家長來說,是幫助孩子生存的重要助力。包文姍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大兒子在兩歲左右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跡象,經過早療評估和鑑定,發現有情緒行為障礙的傾向,因此從孩子幼稚園到如今國小高年級,都有專業特教師資協助母子,包文姍和多數特教家長的心願,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在多元社會中好好生存,這也正是融合教育期待所有孩子能夠接受的社會現狀。
融合教育的挑戰 教師困境
當教師承擔融合教育第一線的工作,我們是否看見他們的需求?黃為寧是基隆長樂國小輔導老師,在她眼中,孩子無分普特身分,都需要十足的同理心,包容他們的獨特,不過她也強調,在課前了解特殊學生的相關資訊,是必要的準備。具有情緒行為障礙、亞斯伯格症或是自閉症等的學生,對特定的規律和習慣有固著性,若是在生活中任何時刻打破習慣,容易導致情緒爆發,但是隱微的心理變化對教師來說,要精準覺察頗有難度,尤其當校園越來越重視個體獨立自主的教養觀念,十分挑戰傳統教育思維。
根據全台各級學校校安統計,校園管教衝突事件從108年的1365件,五年內節節高升,112年已翻了三倍多,有4582件,數據並未區分普特教學生,卻更突顯整體教育環境的瓶頸,以及教師面臨的全新挑戰。撕掉特教的標籤,校園中每個存在都值得尊重對待,融合教育的理想仍有漫漫長路,不僅需要我們接納教育觀念的轉變,更要正視前線教師的困境,提供足夠的支持,才能讓理念成真。
台視新聞/蘇韋宣 莊俊浩 責任編輯/朱紫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