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關節退化」常搞混!醫曝差異 這1種才需要補鈣與維生素D3
隨著台灣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相關的健康問題變得更加普遍,但一般人經常混淆之間的區別。不少人常會問「膝關節疼痛是不是骨質疏鬆引起?」、「補充鈣質是不是可以緩解疼痛?」,或是骨質疏鬆的病患會問「是否需要補充葡萄糖胺類的藥物?」等問題。
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問題多 常常搞混
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黃銘哲整理出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的成因與表現:
▲骨質疏鬆:是骨骼密度降低,會造成骨頭變脆弱,並且容易斷裂,需要通過骨質密度測試才能診斷確定。主要原因包括鈣和維生素D3攝取量不足、荷爾蒙變化,以及缺乏運動等因素。通常好發於中老年後,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後更容易受到影響。
骨質疏鬆通常不具明顯的症狀,因此常常被忽略,唯有當骨折發生時,才會伴隨著劇痛和運動能力下降,而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比較常發生在脊椎骨、近端肱骨、遠端橈骨與近端股骨等地方。
▲關節退化:是關節結構和功能退化的情況,通常與年齡有關,但也可能因關節損傷、長年過度使用或使用方式不當所影響,診斷通常依賴於臨床評估、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X光。
關節退化通常是漸進性的,也可能影響到多個關節,例如脊椎、膝、髖關節和手指關節。常見的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和運動受限。
兩者治療方式不同 對症下藥是關鍵
區分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的重要性在於確保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黃銘哲表示,患有骨質疏鬆的合適治療方式有鈣與維生素D3的補充、適當的負重運動與曬太陽,甚至在某些狀況下需要抗骨質疏鬆藥物的治療;而關節退化的治療方式,除了生活型態與使用方式的改變,也可能需要物理治療或其他形式的治療,例如: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葡萄糖胺類藥物、關節內類固醇或玻尿酸或濃縮血小板PRP注射,甚至是接受關節鏡或人工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
就醫揪出真正病灶 定期檢查降風險
黃銘哲說,台灣人口的老化現象對骨質疏鬆和關節退化等骨骼健康問題造成了影響,正確區分這兩種疾病對於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提醒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習慣和定期的醫療檢查來降低風險,同時醫療體系也應做好應對老年人口的準備,如此才能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以確保老年人擁有健康的骨骼關節和更好的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盤點「4種運動」有助改善骨鬆!醫激推有效 別不敢爬樓梯
·喝牛奶、曬太陽補鈣防骨鬆? 專家解答「10個常見迷思」:你可能也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