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網路世代憂鬱症狀別忽略 尤其這1種憂鬱症要格外注意

近幾年,年輕族群憂鬱和輕生的消息時有所聞,尤其18至28歲的「年輕世代」,正處於剛進大學就讀或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共同特徵包括環境、角色的轉變,或是即將負起經濟重擔的任務,常萌生壓力而不自知。

年輕族群憂鬱症狀若未重視 恐加重病情終釀成悲劇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彭啟倫表示,根據最近1次國民健康署2017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發現,18至29歲年輕族群中,約有11.5%的人有憂鬱症狀,僅次於30至39歲族群的15.5%。而在性別分層下,18至29歲的男性8.7%有憂鬱症狀,次於30至39歲的15.6%;至於18至29歲的女性14.5%有憂鬱症狀,僅次於30至39歲的15.4%。顯示18至29歲這個年齡層的憂鬱症狀若未重視,在下1個10年遭受憂鬱苦惱的情形恐更普遍。

此外,儘管我國自殺防治的工作有所成效,惟不可忽視年輕族群(15至24歲)的自殺死亡率在近10年有逐步上升的趨勢,從民國101年的每10萬人有6.0人,到民國110年已達每10萬人有9.6人,10年間增長6成,顯示青少年乃至青年族群的心理衛生亟需被重視。

關注社交媒體而衍生錯失恐懼症 同儕比較成壓力來源

彭啟倫醫師進一步分析,網路社交媒體的使用對年輕族群來說相當重要,不但花費很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也非常關注網上互動的情形,根據國外研究,如此長期下來,容易衍生出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對於錯過某些重要或有趣的事情感到擔心或焦慮。

例如在臉書上貼文,會很在意朋友有沒有按讚,或是害怕朋友在臉書上沒有關注自己,而可能遭受排擠等狀況;甚至是看著別人在臉書上貼出光鮮亮麗的生活,但自己卻達不到相同的程度,久而久之,得不到同儕的肯定,進而產生情緒低落。

現代社會新鮮人所面臨的壓力,與過去的年代完全不同,看似掌握許多自主權,但像是經濟不景氣、兩性平權的社會氛圍中,其實都還是存在著不平等;另外,新鮮人還得適應公司文化、同事、主管間的相處,甚至是同儕之間的比較,都會讓壓力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增長。

重度急性憂鬱症患者自殺風險高 鼻噴劑成治療新選擇

彭啟倫醫師坦言,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是目前改善憂鬱症的最普遍方式,藥物和心理治療的選項很多,要根據患者本身狀況和所在地的資源選擇較適合的。舉例來說,病友如果有危及生命的狀況或需緊急處理時,如有自殺傾向,或是厭食、吃不下導致身體越來越瘦弱,透過藥物能快速緩解症狀,較快達到治療效果;如果是職場或感情等特定壓力源所造成的憂鬱,當壓力源移除之後,憂鬱症狀通常就會好轉,此時可選擇心理治療。有些狀況則是兩種治療併用或兩者依序搭配,以達到最完善的治療效果。

抗憂鬱藥物發展近百年來,多以口服藥物為主,而藥物使用則需視患者病況及藥效或能接受的副作用而定;但如果試過多種藥物都無法改善,可以試著用非藥物或侵入性治療,例如ECT電痙攣療法、經顱磁刺激術等,現在也有較新且非侵入性的鼻噴劑可使用,幫助更快降低自殺意念,減少憾事的發生。

微笑憂鬱症與典型憂鬱症徵兆不同 尤應格外加以留意

另外,彭啟倫醫師提到,微笑憂鬱症需要特別注意,這也是近年來在社會逐漸受到重視的現象。所謂微笑憂鬱症與典型憂鬱症的徵兆不一樣,患者往往善於壓抑本身的感受,臉上始終保持微笑;外觀看起來開朗、樂觀,工作和生活也很到位,在旁人眼中甚至是很陽光的人,但情緒卻沉浸在憂鬱中。舉例來說,離家的大學生與社會新鮮人雖然內心飽受憂鬱煎熬,但因為不想讓老家長輩擔心,所以在社群媒體上總是展現出美好的假象,這類型的憂鬱症更容易被忽略。

彭啟倫醫師說明,憂鬱症患者常會表現出和以往不同的生活型態,比如說生活作息變得紊亂、日夜顛倒,無法正常上下班、常請假或曠職,原本喜歡的事物變得興趣缺缺,把自己封閉起來、降低與外界互動的頻率,甚至表現出食慾變差等情況。但有少數患者的行為是相反的,可能會透過狂購物、嗜睡、暴飲暴食等方式去紓解壓力,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行為。此時,共同生活的同學、朋友或家人的警覺性就顯得相當重要,只要能及早發現患者發出的警訊,就能早一步開始治療。

上述症狀,重度憂鬱患者的表現強度更大、頻率更高,甚至可能萌生自殺念頭。病友可能在論壇、社群媒體留下負面信息,透過寫遺書或對家人交代後事等行為,也可能秘密購買自殺的器具。醫師呼籲,面對憂鬱症患者常說出的自殺意念,千萬不能夠輕忽不理,否則恐留下終生遺憾。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天氣變熱卻鬱鬱寡歡? 「9個表現」恐是夏日憂鬱症:變瘦、沒食慾、性慾增都中
·人是怎麼陷入憂鬱的? 專家:拒絕多餘的忠告,頑固一點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