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台版#MeToo「不能就這樣算了」面對性騷擾 你我該如何反應?
「Me Too」運動本身始於2006年,當時其創始人和活動人士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使用了「我也是」一詞,來提高人們對女性所受暴力和虐待的認識。接著11年後的2017年,在美國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發推文,指控好萊塢知名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和性騷擾。而台灣則在近期,由政黨開始,掀起了一股MeToo現象,愈來愈多的受害者願意跳出來,勇敢述說自己曾經遭遇過的性騷擾事件,或類似使身心感到不舒服的行為。
法律上來說,性騷擾是指性侵害犯罪以外,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即可視之為性騷擾。而台灣社會普遍會存有「完美被害人」的迷思,認為若被害者遭遇不喜歡的事情,應該立刻表達出來、逃開或是予以制止。但實際上多數的被害者,在遇到性騷擾事件的當下,所表現出的反應仍是震驚與質疑,無法即時做出反應,甚至在事後察覺到騷擾事件後,仍會因各種可能性後果的考量,而最終呈現出逃避的狀態。對此現象,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也說到,這些事情是可以透過日常演練,來強化自身的反應能力,以避免在遭遇性騷擾事件時無能為力。
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可謂是台灣此波MeToo風潮的要角之一,成功帶給觀眾正面效果,傳達給受害者同理、溫暖及支持的態度,「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口號,也因劇情走向正向的結果,帶給觀眾及受害者更多的「期待」。而台灣這波風潮的第一起事件,因獲得政黨正向回應,也使後面一連串受害者更有勇氣站出來,同時也使行政及立法部門更加重視性平議題。
王玥好也說到,台灣推動性平運動及性平教育行之有年,年輕一代對於性平的意識是有在進步的,不過長久以來也仍然停留在意識層面,但要實踐與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仍然有一段很長遠的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也期許台灣未來的性平教育更進步,能再推動更進一步於生活情境上的對話與討論,甚至是練習。
▶《益起看世界Podcast》:每週四更新
▶《益起看世界Podcast》線上收聽: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
責任編輯/張蕎竹 謝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