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感冒、過敏,還是鼻竇炎?若鼻涕為這顏色 確診鼻竇炎機率高
30多歲的國標舞老師5年前開始莫名的鼻塞,起初他以為是感冒,但遲遲未好轉之外,甚至喪失了嗅覺,就連平時最愛的滷肉飯香也聞不到,輾轉之後才確診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台灣鼻科醫學會秘書長戴志展指出,感冒、過敏和鼻竇炎的症狀的確都很類似,但可以從鼻涕的顏色分辨出來,如果鼻涕是透明無色且清澈如水,感冒、過敏的機率較大;但若鼻涕為黃綠色且較為濃稠,就很可能是鼻竇炎造成的,而且一般感冒不會超過2周的時間,或不適症狀持續超過2周,就應該馬上就醫檢查。
鼻竇炎是指鼻腔中的鼻竇發炎的疾病,人體鼻腔內有4對鼻竇,包括額竇、篩竇、蝶竇以及上頜竇,他們與鼻腔相連,並通過細小的通道與鼻腔排出黏液,當這些鼻竇受到感染或發生問題時,就會引發鼻竇炎。
鼻竇炎常見症狀
鼻竇炎通常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所引起,但也可能由過敏反應、鼻腔結構異常、鼻腔息肉等因素引起,常見的症狀包括鼻塞,由於鼻竇炎引起的黏液過多,鼻腔通道可能被堵塞,進而導致呼吸困難和鼻塞;因為黏液分泌增加,導致流鼻涕黏稠。
另外,鼻竇炎也可能引發額頭、臉頰或眼眶部位的疼痛,而嗅覺減退也是鼻竇炎的症狀之一,鼻竇炎可能影響嗅覺,使人感覺味覺減退嗅覺變得不靈敏;有些人還會有疲倦、牙痛、口臭和喉嚨痛等症狀。
慢性鼻竇炎的併發症
戴志展進一步說明,鼻竇炎依據持續的時間長短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如果在1個月內痊癒為急性鼻竇炎,若病程1~3個月為亞急性,若是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就是慢性鼻竇炎,台灣的盛行率為15~20%,估計超過300萬人。
慢性鼻竇炎除了影響生活品質之外,更要當心併發症的發生。眼框和顱內併發症是慢性鼻竇炎最嚴重的併發症,包括眶周蜂窩組織炎、眶蜂窩織炎以及眶膿腫;顱內的併發症則有海綿竇血症、腦膜炎和腦瘍。另外,慢性鼻竇炎以可能加重肺部疾病,例如原先就有氣喘的患者,疾病相對不好控制。
避免復發是治療目標
對於鼻竇炎的治療,及時診斷和正確治療是關鍵,當在急性期時要適當使用抗生素,以避免發展成慢性鼻竇炎為目標。不幸發展成為慢性鼻竇炎時,若為輕症,多以類固醇噴劑控制,重症的話除了口服類固醇之外,還會輔以內視鏡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移除鼻息肉,擴大鼻竇的開口,讓鼻腔和鼻竇有足夠的通氣與引流,保持氣道的通暢。
但反覆發作是許多患者的困擾,這些屬於難治型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得多次忍受手術之苦,現在則有生物製劑提供選擇,可抑制發炎症狀,降低復發的機率。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說明,鼻竇炎患者如果沒有治療完全,就會導致鼻黏膜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可能會長出鼻息肉,這就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以台灣慢性鼻竇炎盛行率15~20%,其中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就佔了1/3;而9成的患者會有嗅覺喪失的困擾,導致發生危險事件的風險增3倍之多,發生睡眠障礙的機率也高於2倍,甚至引發憂鬱、焦慮和恐懼症等精神疾病。
傳統治療以類固醇藥物為主,有時會合併內視鏡鼻竇手術移除鼻息肉,但容易復發是手術的困境和瓶頸。據統計,慢性鼻竇炎患者在6年內再次手術率為15%,若合併有鼻息肉的患者,半年之內的復發率約3成5,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且與第二型發炎反應為主的慢性鼻竇炎密切相關。
手術搭配生物製劑,精準治療
葉德輝說明,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呢?其實很簡單,只需要透過抽血或息肉切片化驗,符合三項指標(組織嗜酸性球≧10/hpf、血液嗜酸性球≧250/μL、IgE總量≧100 IU/mL)中的一項,就是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體質。
這類體質的患者過去常受反覆復發與手術之苦,但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目前可以考慮搭配生物製劑來治療,能透過鎖定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驅動因子,抑制其訊息的傳遞,阻斷其發炎反應,不但有助於減少口服藥的劑量、疾病的復發率,能還降低反覆手術之苦,讓生活品質變得更好。
延伸閱讀:
。鼻竇炎併鼻息肉常復發? 醫曝治療新選擇:5項條件符合3點可考慮生物製劑介入
。常鼻塞、聞不到異味,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差,原來是鼻竇炎併鼻息肉!恐與這件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