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救得回來」張上淳一句話惹議 ICU醫生:傷害家屬和醫護!

張上淳報告死亡數據時,脫口說出「其實救得回來」,引起爭議。圖/台視新聞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累計681死、致死率4.9%,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5日)在記者會上報告數據時表示,死者年齡普遍偏高,9成患者年紀60歲以上,其中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張上淳說,插管治療對於病人與醫護都滿辛苦,但有相當比例「其實救得回來」,此話一出,讓ICU醫師陳志金忍不住PO表示,「這對家屬和醫療團隊來說是一種傷害」。

簽DNR天人交戰 陳志金:一句無心的話加重內疚與自責

陳志金PO文寫道,「每個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決定,對家屬來說,都是天人交戰的!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賴活」、有些人希望自己能夠「好死」。身為決策代理人的家屬們,要能夠好好的和醫療團隊充分的討論,一切以病人的意願為依歸,代為做出這個困難的決定,無論結果如何,將來也不後悔、也會共同承擔、不互相指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陳志金指出,「其實救得回來」這樣的說法,會讓家屬和醫護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否做錯了?也會無形之中,加重他們的內疚與自責,而這個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的。

陳志金說,為替較高的致死率找出解釋原因,無可厚非,但是說出這句「其實救得回來」,實在是沒有必要。陳志金強調,「我相信這句話應該是無心的,但是一句無意的話,聽在當初做這個困難決策的家屬耳裡,卻可能是一種傷害」。

最後陳志金語重心長地說,對於簽署DNR,這是一個困難的抉擇,沒有對錯,只要是經過充分討論所做出來的決策,沒有違反病人的意願與價值觀,將來比較不會後悔。「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是以後大家要共同擔承的,尊重醫療團隊和家屬所共同討論出來的決定、同理家屬的感受與為難」。

責任編輯/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