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老翁劇烈腹痛竟是罹患肝腫瘤 醫提醒:做好這2件事是預防關鍵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70歲的林爺爺五個月前因劇烈腹痛前往醫院求診,電腦斷層發現肝臟有一顆5公分腫瘤,且出現破裂情形;經進一步檢查確認腫瘤未轉移,診斷為早期肝癌,遂入住加護病房觀察,最終成功切除腫瘤及周邊組織,術後恢復良好。

肝癌的高風險族群與發病率

台北慈濟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昱天表示,B型、C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是肝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肝硬化患者每年約有3-5%機率發展為肝癌;此外,飲酒、慢性肝病、家族史也是常見誘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0,000人確診肝癌,7,700人因肝癌死亡,位居癌症發生率第三、死亡率第二。

肝癌的隱匿性與診斷方式

陳昱天指出,肝臟負責代謝、膽汁製造、解毒及凝血,是人體的重要器官。然而,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至腫瘤增大、破裂或進展至中後期時,才會出現腹痛、噁心、黃疸等症狀;若是腫瘤侵犯血管或轉移,可能引發腸胃道出血、腹膜炎等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

診斷肝癌的關鍵檢查包括:

抽血檢測(評估肝功能與腫瘤標記)

影像學檢查(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

病理切片(視情況而定)

肝癌的治療選擇

肝癌的治療方式取決於腫瘤大小、位置、是否轉移,常見治療包括:

1.手術治療:目前有腹腔鏡微創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傳統開腹手術。

2.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而開腹手術適用於腫瘤較大或特殊病情的患者。

3.標靶藥物治療:適用於不適合手術的患者,透過抑制癌細胞生長來延緩病程。

4.化學與放射治療:適用於進階期患者,搭配其他治療提高存活率。

陳昱天表示,手術方式的選擇會影響術後疼痛與恢復時間,但手術安全性相當,須根據病人心肺功能與個人條件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術後復原與預防保健

術之後,肝臟會釋放生長因子、細胞激素與賀爾蒙,促進細胞增生與修復,因此營養攝取極為重要,因此建議患者:

補充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類、蛋類)促進肝細胞再生

避免酒精,減少肝臟負擔

規律作息,不熬夜,提升肝臟修復能力

定期回診與健康檢查,掌握肝臟狀況

陳昱天說明,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被稱為「沉默的器官」,但只要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70%;陳昱天也提醒,平常要避免過量飲酒、規律健康檢查,都是預防肝癌的關鍵。

(記者 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不飲酒、無BC肝病史卻罹肝癌!醫揭「常吃2食物」害的 隔夜菜也別重複加熱
·「10個習慣」超虐肝!久坐、纖維吃太少都中 營養師點名:1類食物千萬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