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放不放? 全靠「它」每日4千筆資料助判斷

「福衛七號」替防災增添助力。圖/台視新聞

凱米颱風來勢洶洶,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颱風的路徑帶來的風雨,以及到底放不放颱風假?不過要能夠預測和評估颱風的走向影響,就需要大量的氣象觀測資料,除了氣象署之外,台美太空合作上重要里程碑「福衛七號」,更是透過「掩星技術」進行大氣觀測,每天可以提供大約4千筆資料,可以更精準預測颱風路徑和強度。

增氣象預報精準度6-10% 被稱進化版溫度計

「福衛七號」在2019年升空後,緊接著六枚衛星陸續進入高度550公里的任務軌道上,在低緯度帶巡守收集氣象情報,而面對凱米颱風直撲而來,它的動向也早就被認真執行觀測任務的人造衛星掌握。

TASA副主任朱崇惠表示,「氣象署做氣象預報的時候,他是施放探空氣球在陸地上,那福衛七號的好處是說,它是衛星可以運行全球,可以更了解颱風原來生成地方在哪,更可以精準去預報颱風的路徑還有強度。」

對比過去高傾角的繞極衛星「福衛三號」,造價32億元的「福衛七號」是在南北緯50度間軌道繞行,主攻赤道與中低緯度颱風盛行區的觀測,可以提供在南北緯50度間,每日大約4千筆的資料,資料量大約是福衛三號的3、4倍。

「福衛七號」資料量大約是「福衛三號」的3、4倍圖/台視新聞

整合海陸資料讓預測更精準 防災增添助力

國家太空中心推估,它可提升氣象預報準度 6-10%,也被專家譽為「進化版的溫度計」,TASA副主任朱崇惠說,「福三的話,從量到處理出來大概是3個鐘頭,但是福衛七號平均在90分鐘之內,福七重要的程度就是,它可以補充海面上溫度溼度壓力的資料,讓輸入氣象預報模式的資料更為完整。」

當資料蒐集越多、越完整,氣象署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就能產出更精準的預測,包括風速、雨量、路徑等資訊,讓地方政府更能精準判斷何時要啟動防災,以及能不能放颱風假,從貢獻全球氣象資料再到實際應用,福爾摩沙衛星都功不可沒。

台北/魏于恬、葉凌帆 責任編輯/曾以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