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日各地高溫 刮痧解暑氣務必遵守5件事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根據中央氣象署的資料顯示,今天各地天氣高溫炎熱,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臺北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金門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

氣象署特別提醒,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室內外溫差過大 小心中暑

台灣位處於亞熱帶氣候區,夏天悶熱的天氣類型常讓人只想躲在有冷氣跟冷飲的地方,如果逼不得以出門,也會趕快辦完事情後再次躲進清涼的冷氣堡壘中。但是就在這樣的「冷氣房」、「炙熱室外」來回奔波之下,將導致體內的熱氣無法順利散出,而逐漸堆積體內,最常見的就是「中暑」,這時民間最傳統的有效治療方式不外乎是「刮痧」!

中醫師黃正豪表示,刮痧可以幫助微血管擴張、促進體表散熱,加速血液循環,因此,當出現中暑或因肝火旺盛導致頭脹痛時,使用刮痧確實能減緩不適的症狀;而其他中醫療法包括拔罐、穴道按摩等也有同樣效果,讀者如果有上火的不適現象,都可以自行DIY處理改善,或到中醫診所就診,消除火氣入侵的煩悶感。

刮痧疏散瘀積的氣血

刮痧時皮膚會出現紫紅色的皮下出血或瘀血的斑點,在中醫用語上稱為「出痧」,藉由出痧可以刺激體表經絡,疏散體內瘀積的氣血。許多人認為出痧顏色愈深、愈紫、愈紅就表示效果愈好,但是,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醫師提醒,當刮痧顏色愈深、愈紫、愈紅是表示症狀嚴重的現象,且患者體質也比較虛。刮痧時更不可以太大力,只要刮約20下,有出現發紅的小出血點就好。

刮痧具有解表祛邪、暢通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效果,且刮痧不一定非要使用專業器材,除了正統刮痧板外,也可選擇生活中順手的器具,如瓷湯匙、硬幣、小圓盤等,只要用圓滑、無破損的那一面刮痧,不要傷害到皮膚就可以完成這個DIY療程。

此外,為了減少刮痧時的阻力、摩擦力,並避免皮膚擦傷,應使用冷開水、米酒、萬金油、凡士林等充當潤滑劑,且像萬金油或青草膏等藥物,不僅具有潤滑功用,還有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的功用。

中暑是刮痧最常治療的症狀,但其實刮痧的效果並不只侷限在中暑!陳潮宗表示,刮身上不同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如代表頭與身體之樞紐的肩頸部位,在退燒、去暑、祛風寒上有所助益,更有「肩頸一鬆,全身鬆」的說法;而背部正中線與兩旁約1~2寸的「督脈」、「膽經」、「膀胱經」,則可以緩解感冒症狀及預防感冒。

基本上,刮痧位置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以針對穴位,也可以大範圍的刮痧,黃正豪指出,頭部的百會穴、耳朵頂點約2根指頭寬度的率谷穴、脖子、頸後、肩膀、上背部等是最多人刮痧的部位,當使用由牛角骨製成的刮痧板時,鈍的那一面就是處理大範圍刮痧,尖的一面可以刺激單一穴位,端看刮痧者接受方式。

刮痧務必遵守事項

而且一般人在刮痧時,也必須遵照注意事項,以免對刮痧者造成傷害:

1.女性的面部不可大面積、強力的刮痧。

2.刮痧時的場所要選在空氣流通的通風處。

3.刮完痧後,需先用乾淨毛巾擦拭皮膚上的油脂與汗水,並補充溫開水。

4.刮痧完要先休息,不要立刻投入工作。

5.被刮痧者如在過程中出現非常不舒服的感覺,就要即刻停止,採坐或臥的方式休息,喝些溫開水,必要時送醫治療。

通常健康的年輕人的出痧最快2~3小時,最慢至少1天就會消退,但如果是老年人或是症狀嚴重者,就可能遲至2~3天才會消失。如果過了1~2星期仍殘留出痧痕跡,這就可能是太用力刮痧而留下的皮膚傷害,需要小心照顧。

刮痧小技巧

1.刮痧部位用乾淨毛巾擦拭,或以75%的酒精消毒。

2.刮痧器具沾取潤滑劑。

3.刮痧器具的鈍緣以45度與皮膚接觸。

4.逆經絡方向刮,頭部、背部、四肢、腹部由上往下刮,臉部、胸部由內向外刮,切記不可來回刮。

5.刮痧順序:頭頸部→頭部→背部→胸部→腹部→四肢→關節。

6.若潤滑劑減少時,刮痧器具再次沾取。

7.每個部位刮20次左右,總時間以20~25分鐘為宜。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熱到只想吃冰涼的!專家驚揭「4類以為解暑卻更上火食物」 冰塊、冰品秒中

·天熱吃冰消暑!營養師忠告「這幾種吃法」恐害變胖、腸胃不適 直接將冰咬碎超不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