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就是僵直性脊椎炎?淺談症狀、檢查項目與治療
就讀高中的吳同學,早上起床都覺得動彈不得,甚至需要一兩個小時才能順利起身,起初被家長認為賴床,後來才確診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AS)!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的吳同學,因為根本下不了床,一度考慮休學;後轉至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醫師門診,由於僵硬疼痛還只能坐輪椅進入,後經由生物製劑的治療,恢復良好,一個月後回診就可自行步入,他在接受治療後才找回自己,並開始打扮做造型,笑說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早上起床僵硬疼痛、越動越不痛 僵直性脊椎炎非運動傷害
由於現代人長期久坐、姿勢不良、運動傷害等,許多人都有腰酸背痛、下背痛的經驗,也因此容易與僵直性脊椎炎混淆。陳明翰表示,一般下背痛多為休息後就會得到改善,越動反而越痛;僵直性脊椎炎的疼痛叫做「發炎性下背痛」 ,久坐、睡覺起來會僵硬(晨僵),甚至會半夜痛到醒,需要一段時間「暖背」才能下床,反而越動越不痛。
僵直性脊椎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與運動傷害無關,國內盛行率約為0.4%,男性比例約為女性的3~5倍。由於體內發炎因子過高攻擊關節,且主要攻擊脊椎,還會進一步造成腸薦骨發炎。致病原因不明,目前已知與遺傳有關,陳明翰解釋,若父母其中一方HLA-B27為陽性,就有可能遺傳給孩子,若家族有人HLA-B27陽性且被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則發病機率更大幅提高,因此HLA-B27和家族史成為關鍵的鑑別工具。
然而陳明翰也提到,並非HLA-B27陽性就會得到僵直性脊椎炎,但在台灣有9成的患者帶有HLA-B27基因。若有懷疑自己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可根據以下幾點判斷,並建議至免疫風濕科就診:
.年齡小於45歲
.有家族史
.發炎性下背痛且持續3個月以上
.早上起床時,感到背痛僵硬不適,持續半個小時或1個小時以上
.年輕患者後腳跟腫痛或疼痛
.手腳有關節炎
.過去有被診斷為葡萄膜炎(虹彩炎)或發炎性腸炎
僵直性脊椎炎未確實治療 關節、非關節都會出問題
若未找出病因接受治療,或治療不完善,可能會使關節沾黏,陳明翰提到,除了容易疼痛僵硬之外,也會造成變形、脊椎關節融合,無法彎腰、轉身(也因此被稱為竹竿病),也可能造成關節以外症狀,如:
- .呼吸困難、運動能力下降
- .影響視力(虹彩炎)
- .發炎性腸炎(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
- .皮膚斑塊、脫屑(乾癬)
- .心臟病
藥物治療種類多 生物製劑針對源頭作用療效佳
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包含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陳明翰說明,傳統消炎止痛藥僅能減緩疼痛,效果較為有限;免疫調節劑緩解發炎反應,針對周邊關節較有效;若為脊椎發炎,就必須使用生物製劑,目前有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介白素17A抑制劑、介白素17受體抑制劑等。
生物製劑就像是免疫疾病的標靶藥物,直接針對發炎目標抑制、中和,因此療效都很好,對關節保護效果非常明顯。陳明翰提到,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已用了20多年,臨床上使用要小心感染風險;介白素17A抑制劑及介白素17受體抑制劑 較新被開發出來,但感染風險稍低一些。
目前藥物依據施打頻率不同,有一週兩針、兩週一針、一個月一次等劑型,由於每個人體質以及病情嚴重度都不同,除了臨床診斷之外,鼓勵患者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期望值,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除了用藥以外,陳明翰也提醒,物理治療及規律 適當的運動也能避免病情惡化,維持生活品質。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他肩膀痛按摩、推拿都沒用...竟是肺癌轉移!醫點名「8種人」小心 症狀不見得會咳嗽
.突然腰痛小心是癌或癌轉移!醫揪關鍵 「1特性」常被久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