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密監測水資源補充 毋需擔心地層下陷
旗山溪與荖濃溪交會匯流進入高屏溪,是大高雄地區民生用水主動脈,也是枯水期間地下水主要供水區域,如何永續地下水資源,是當前重要課題。
經濟部水利署規劃在高屏溪跟荖濃溪上游,設置地下水補注區,112年已設置約11處,總計460公頃,評估一年補注將近1400萬噸補注量。地下水補注區利用疏浚砂石在河床蓋微型土堤,讓水流受阻、流速變慢,增加滯水範圍讓更多水滲入地下,當抽取完地下水後,透過自然入滲補注,就能讓地下水位快速回復平常水位以上,使地下水源得以永續。
1960年代起,台灣引進地下水鑿井技術,台灣西半部沿海養殖漁業盛行,大量地超抽地下水,使得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土壤鹽化等問題層出不窮,有關高雄運用地下水資源是否會造成地層下陷,水利署透過長期監控做出釋疑。
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技術組科長吳明哲表示,高屏溪沿岸屏東平原地下水區,主要以砂礫石層為主,礫石跟礫石之間顆粒在有地下水的時候,不會有壓密行為,地下水一旦下降,因顆粒與顆粒支撐,不會產生壓密沉陷。另根據屏東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丁澈士老師實驗,模擬高雄地區砂礫石層抽水情況,證明砂礫石層比較不會出現地層下陷,民眾不必過度擔心。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說明,軟礫石層跟粘土層不一樣,粘土層抽水後會下陷,但軟礫石層是一個石頭接著一個石頭,把石頭間水抽掉,抽走得很快補充也非常快,不會有地層下陷問題。專家強調,只要不過度超抽,加上嚴密監測,就不必擔心地層下陷,學者也呼籲,豐水期應多加利用地下水,不僅能夠避免水資源浪費,還能夠防洪減災。
高屏溪擁有豐沛的地下水資源,從鑿井取水到地下水補注,不僅讓水資源得以永續,也成為高雄地區對抗旱象的關鍵利器。
(高雄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