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面積大鄉鎮」躁鬱症機率低! 大自然能強化「副交感神經活性」
城市中的綠地越多,對身心健康越有幫助!成功大學研究團隊結合台灣的健保資料庫做調查,綠地還有躁鬱症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綠地面積越大的鄉鎮,躁鬱症發生率越低,而這也是亞太地區首次開發出以綠地面積,來推估健康狀態的模型。專家推測,其實人類的基因裡面,本來就比較傾向居住在大自然環境。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只要走進自然,也會讓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強,能有效放鬆。
公園綠地,可以說是長輩運動、打發時間、大人放鬆還有小孩放電的好地方。但綠地不只能夠美化市容、休閒遊憩,跟身心健康也有很大關係。
成功大學研究團隊使用2013到2014年健保資料庫,抽樣8160個躁鬱症患者資料,以遙測方式,測量台灣各鄉鎮的綠地面積,結果發現,綠地面積越大的鄉鎮,躁鬱症的發生率越低。
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教授吳治達表示,綠地其實會跟躁鬱症的下降有關聯,平均來講,整體多活了6年左右的時間。
全台50個鄉鎮綠地面積 未達WHO規定標準
進一步統計,目前全台349個鄉鎮中,有50個鄉鎮的綠地面積,沒有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也就是每個行政區,應該要有25.6%的綠覆率。
研究團隊推估,只要這50個鄉鎮能夠達標,可能可以減少因為躁鬱症出現約10.97%,失能或死亡的疾病負擔,預估可以因此增加236萬美元的收益。
放鬆身心靈 大自然有助「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強」
台北護大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指出,副交感神經的活性會增強,就是說可以釋放壓力,暴露在綠地裡面主要是要靠五感,視覺只是其中的一種,那聽覺也會有幫助。
由於躁鬱症成因非常複雜,其中最大關鍵是「基因」無法被改變,但卻可以透過「增加綠地」,提升身心健康,讓都市居民能有幸福感。隨著高樓愈蓋愈多,未來都市叢林的綠色空間,也要更被重視。
台北/魏于恬、余苓瑀 責任編輯/殷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