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高雄揭牌 289家排碳大戶受關注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7)天在高雄正式成立,也象徵台灣進入碳交易時代。排碳總數佔全台8成的289家「排碳大戶」,有望成為首波參與碳權交易的企業,企業表示,將密切關注未來政策走向,盼能在碳權新時代受惠。
碳權交易所高雄揭牌 289家排碳大戶受關注
盛大啟動開幕儀式,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都到場見證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成立,這也象徵台灣進入碳交易時代,預計在2024年啟動課徵碳費,尤其國內289家的「排碳大戶」更是極度關心,像水泥業就是碳排很高的產業。
亞洲水泥協理王照宇表示,「目前的了解是說,無論是單價或者是一個基準點,好像都不是那麼確定,至少以亞泥而言,持續推動跟促進碳的減碳,甚至能夠參與未來碳交易,成為碳權的賣方。」
台灣碳交易時代 石化、水泥鋼鐵業積極減碳
亞泥表示,等碳費上路後,預計將新增近10億元的碳費成本,不過對此並不擔心,會透過自願減量產生碳權,成為未來交易所交易的供給方,並透過「碳捕捉、再利用」改善製程技術,也呼籲主管機關儘快將遊戲規則定清楚,才能加速推動減碳作為。
而另一排碳大戶石化產業也早已摩拳擦掌,積極減碳。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表示,「所謂的碳權,應該是我們竭盡所能,都沒辦法達到設定的淨零碳排目標,我們才去購買碳權,不管碳權來源是在國內或者是國際,國內有這樣一個平台,我想總是有一個公開透明的機制,可以讓企業有所選擇。」
中油指出,目前整體碳排量大概是700多萬噸,跟民國94年基準相比,已改善近40%,希望在2030年能夠達到50%目標。
碳權交易所掛牌成立 工商協進會提4大建議
另外,工商協進會也提供4大建議,包括儘速建立碳權交易的法律體系及定位、接軌國際碳交易機制、掌握國外碳權的型態與來源,以及加速潔淨能源開發,並克服低碳製程與碳捕捉的封存瓶頸,持續提供資金與賦稅優惠等工具。
企業也一致認為,未來排碳成本只會越來越高,因此只得不斷努力減碳,才能繼續保持國際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非凡/唐家儀、黃敬峰 責任編輯/朱怡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