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像感冒!童染「1疾病」24H死亡率高、易留後遺症 做1事預防

為了了解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衝擊,國際市調組織針對美國、英國、澳洲等8個國家,進行一項將近五千人的疫苗接種態度調查。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1%的家長高度重視施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重要性,相較於僅有56%的新冠肺炎疫苗,前者的施打重視度遠高於後者25%

儘管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的健康衝擊甚鉅,但本土發生率較歐美各國少,預防的重要性容易被家長忽略,甚至有部分家長從來不曾聽過此疾病。專家提醒,我國近20年每年皆有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診案例,可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從未消失,且持續威脅嬰幼兒的健康。

密切接觸無症狀帶菌者 有比較高的機會被傳染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可依據細菌結構進行分類,其中,較容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我國又以B型為大宗,約有81%屬於此類型,且約有5%20%的個案,未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成流行性腦脊膜炎敗血症,對於智力發展與全身健康都會造成衝擊。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也因此,需要長時間處與同一個居住空間或教室的族群,容易互相傳染此菌;然而,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出現臨床症狀,李秉穎表示,全球統計,健康的無症狀帶菌者約510%,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24歲之男性之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且無症狀帶菌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不難想像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個案數可能遠遠被低估。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主要發生嬰幼兒

李秉穎教授進一步補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約三分之一的個案發生在小於4歲,尤其是小於1歲的嬰兒,台灣於2005-2019年的確診個案中,約三成個案為4歲以下嬰幼兒。

提及嬰兒感染的原因,李秉穎說,儘管嬰兒未必經常出門,但家長在職場中或是兄姊在校園內處於群聚環境,都有可能被傳染成為無症狀帶菌者,返回家中後就有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免疫力較低的新生兒。

發病9-15小時才會出現典型症狀 黃金救援時間僅2448小時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教授強調,發病後8小時以內,患者症狀極為不明顯,與感冒症狀相似,如: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第915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但仍然容易被輕視且並非總是發生。倘若仍未即時就醫,在1624小時之間,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整體而言,黃金救援時間僅有短短的2448小時。

即使適當治療仍可能死亡 倖存者恐留後遺症

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細菌感染,臨床上以抗生素為治療主力,但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就算即刻展開療程,但致死率仍然高達10%15%,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

除此之外,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侵襲頭腦與血液,快速衝擊其功能,就算獲得妥善治療且治癒了,也可能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造成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甚至還會因為血液功能驟減需要截肢。對患者未來的人生旅程、自我實踐,無疑會帶來阻礙。

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莫輕忽疫苗接種

黃玉成呼籲,有鑑於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減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威脅,務必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以外,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建議家長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並遵照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接種建議,選擇適合的預防型別疫苗,及早做好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預防,讓家中寶貝幸福快樂的人生故事可以繼續下去。

延伸閱讀:
·「4個兒童常見用藥觀念」都錯了!藥混飲料是大忌 這樣做快快好
·兒童打疫苗疲倦、吃不下飯? 營養師推薦「5湯品」解疲勞:蛋花湯也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