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改善率僅7%! 「臭氧」躍升指標汙染物
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國空品測站汙染物濃度近五年都呈現下降趨勢。過去被視為空品不良元凶的細懸浮微粒PM2.5,近五年改善率超過三成,但是反觀「臭氧」改善率卻只有7%,改善幅度是六大空氣汙染物最低的。專家指出,臭氧對於脆弱族群恐帶來致命危害,但國內臭氧空氣品質指標比空汙法規寬鬆,恐難達預警目的,且台灣各區域臭氧形成原因各有不同,環保署也正在積極提出對策因應。
臭氧改善率最低 恐對脆弱族群致命危害
近年空氣汙染成為民眾健康議題的關注焦點。根據環保署統計近五年來6大空氣汙染物,平均濃度都下降,包含懸浮微粒相關的PM10、PM2.5 ,改善幅度超過3成,二氧化硫濃度改善率更超過5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臭氧」改善率僅7%最低。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執行長楊澤民指出,我國臭氧8小時標準值為60ppb,此標準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公告「每年只容許3至4天超過50ppb」。
暴露臭氧8小時恐致命 學者籲政府應多衛教
根據環保署資料顯示,臭氧形成得先有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臭氧前驅物,再受陽光照射進行光化反應,尤其臭氧濃度最高值常出現在陽光強、溫度高的午後,而形成臭氧成因相當複雜。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執行長楊澤民指出,若臭氧濃度過高,對於脆弱族群有健康危害,嚴重恐怕會致命。楊澤民表示,國衛院幾年前就公布8小時臭氧超過40ppb,「一定跟致死亡率有關係」。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袁中新分析,台灣臭氧成因各區不同,北部、東部多是汽機車排放的氮氧化物,而中南部則是與工廠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有關。
空氣品質保護處處長蔡孟裕表示,把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物單獨地減量「並不能夠減少臭氧」,強調在二期的防治方案裡,「精準治理」非常重要。
臭氧已成為新一代空氣品質主要指標汙染物,該如何有效改善,將是政府單位接下來的一大挑戰。
台北/楊祥瑜、甘而棣 責任編輯/吳苡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