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徽為何是梅花鹿? 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解密
經常有遊客好奇,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園徽為什麼是「梅花鹿」?動物園今(7)日發布新聞稿幫大家解密,表示梅花鹿的復育不僅是相當成功的保育範例,更是台灣第一次透過動物園保育繁殖,再引入野生動物的復育案例,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功案例,因此才會作為園徽。
動物園表示,數百年前的台灣平原及丘陵地生活著數量龐大的梅花鹿,但受到人類大量捕殺及農地開發,導致梅花鹿野外族群數量銳減,1969年台東捕獲的一隻幼鹿是記錄中最後一隻野生個體,自此梅花鹿於台灣的野外絕跡。當時台北市立動物園內照養了80隻左右的台灣梅花鹿,為日後梅花鹿的復育提供扎實的根基。
園方說,1986年時北市立動物園有幸參與台灣梅花鹿的復育計畫,提供30頭園內照養的純種鹿隻至墾丁國家公園進行復育。墾丁國家公園自1994年以來已進行了三次的梅花鹿野放,野放範圍為復育區四周200至300公頃的地區中,復育成果良好且梅花鹿的數量有逐年增加,時至今日,民眾前往墾丁國家公園探訪梅花鹿再也不是不可能的願望。
梅花鹿的復育是動物園保育「再引入」的實例。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園方提到,除了墾丁國家公園外,1980年時北市立動物園也提供了20多隻梅花鹿至金門畜產試驗所進行保育研究,伴隨著生態保育意識的萌芽,學界針對梅花鹿的研究逐年遞增。
在梅花鹿的復育過程中,北市立動物園對於野生動物再引入保育的重要性不亞於任何一方。動物園內照養的上百種野生動植物不只是單純地眷養,更有著域外「保種」的生態保育意義。
梅花鹿曾經一度再台灣野外絕跡。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除此之外,每年皆會發生數起野生動物救傷事件,動物園擔任收容中心的角色,提供受傷的野生動物們能夠安全養傷並且可以獲得緊急醫療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北市立動物園與林務局、保育機構及學術單位等合作,結合各方的專業進行野放及追蹤工作,積極地協助野生動物們重返牠們的棲息地。
動物園也擔任收容中心的角色,提供野生動物救傷事件的醫療。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動物園表示,現代動物園的存在早已不是最初構建時,只是當作觀賞珍稀動物的遊憩場所,更多的工作反而是在保育、研究以及生態教育的推廣,像是定期舉辦的環境教育課程、團體導覽、社群網站的知識短片、官方網站的學習專區及園內的實體解說牌,或是大眾較少接觸的保育研究中心到與他國的動物交換計畫等,皆是動物園存在至今的價值所在。
台北市立動物園秉持著尊重生命的理念,在城市迅速發展、棲地銳減、氣候變化異常的時代,用心盡力地帶給園內野生動物們一個安生的居所。
環境教育課程為現在動物園的重要工作。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責任編輯/吳苡榛